尽管它们或与北京相隔数千里,或只承担一些缺少争金夺银刺激的预赛,但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残奥会期间,每一个协办城市都展现出与北京同样热烈的“东道主”氛围。
8月7日至22日,12场奥运会足球比赛在协办城市上海进行。连年举办网球大师杯、F1等国际顶级赛事,上海观众的口味已被“吊得很高”,对几场国际性足球比赛已是司空见惯。上海赛区既没有中国球队参加,也不会产生一块奥运金牌。这一度让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赛区办公室主任王伟有些担心——“奥足赛在上海会不会受到冷落?”
但是,从7月25日最后阶段球票开始销售起,观众热情便出人意料。当天,现场排队买票的队伍长达六七百米。为买到阿根廷队比赛的门票,有些球迷不惜通宵排队。“奥运来到家门口,一场球都不想错过。”家住杨浦区的球迷李熙说,奥运期间是他“最开心的日子”。
香港有百余年的赛马历史,被称为“马运之都”。但相比赛马,马术在香港应该只算个“冷门”。然而,随着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落户香港,马术在香港开始渐渐升温。奥运期间,在香港,广场、商店、酒楼、咖啡厅……几乎所有有电视屏幕的地方,都围满了观众。就连香港“郊区”南丫岛的寂静海岸,都有小饭馆打出这样的招牌:“就餐可看奥运比赛直播”。
8月9日,奥运马术首日赛事在清晨6时30分开始,凌晨4时半首班穿梭巴士开出前,已有逾200位香港市民到场排队候车。8月12日晚,奥运马术比赛决出首块金牌。尽管举行颁奖仪式时已是13日凌晨,但香港沙田马术赛场仍有上万名热情的观众。当得奖运动员逐一登上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雷动。香港市民杨小姐说,对于首次有奥运金牌在香港产生,感到很光荣和振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香港作为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所享有的荣耀和自豪。”
三年多前当北京奥组委建议马术比赛易地香港举办时,曾遭到国际马联的坚决反对,其主要理由便是:若奥运马术比赛远离北京,马术项目不能充分享受到奥运会的氛围,不利于马术运动在世界的发展。然而当8月22日奥运会马术比赛落下帷幕时,国际马术联合会主席、约旦公主哈雅由衷赞叹:“这次奥运马术赛事很精彩,赛场氛围太棒了!”
残奥会马术比赛举行期间,香港马术赛场每日平均上座率高达七成,很多观众都表示,观看赛事既能感受残奥会气氛,也能学习残疾人运动员的坚毅精神,接受一堂动人的“生命教育课”。
运动员感动了观众,观众也让运动员倍感振奋。加拿大女选手巴威克在比赛时特地选择了中国音乐,她说这是“感谢中国举办残奥会的一种方式”。
在青岛,每个普通人对于帆船都是从陌生到好奇,从好奇到熟悉。“现在青岛人一听到‘奥帆’的字眼,几乎每一个都能和你聊上几句,帆船分几个级别,奥运会帆船比赛有什么精彩看点。”家住青岛的石小姐说。
8月16日,因风力不足,奥帆赛首日奖牌轮比赛取消,比赛推迟一天进行。当比赛现场帆船被拖回时,观众在观看大坝上还是依依不舍,热情不减。英国帆船运动员、在本届奥帆赛上夺得三枚金牌的本·安斯利动情地说:“在青岛训练和比赛的日子都是人生中难忘的经历,青岛人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奥运会闭幕后,青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奥运会到残奥会的工作重心转换,而市民的奥运热情依然不减。9月2日,距残奥会正式开幕还有4天,10个场次的帆船比赛门票已经售罄。9月8日至13日比赛期间,除了那些购票坐船出海观赛的观众外,每个比赛日都有数千人到奥帆中心的主防波堤上观看比赛。
国际残疾人帆船联合会主席瑟治·约根森13日晚在残奥帆赛落幕时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奖牌,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将带回对中国、中国人民,特别是对青岛的一份尊敬和热爱之情,“这届残奥会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美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