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9月7日讯(记者 陈扬渲 通讯员 陈小青 井冬梅)又是一年大学新生报到时。与大多数新生亲友簇拥、开车相送不同,一些贫困生独自千里迢迢出来求学。对他们来说,从踏出家门开始远行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真正长大成人,从此将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马磊雷是甘肃人,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家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好的。汶川大地震破坏了马磊雷本就贫寒的家,但这个懂事的男孩仍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被浙江财经学院录取。填报离家这么远的学校,是因为他渴望看一看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
出生于1989年的马磊雷第一次远离家门,但没有让家人送他。“火车票太贵了,父亲来回一趟花销太大。而且家里房子还没盖好。”坐车到了西安,再坐了一天一夜的硬座火车,昨晚抵达陌生的杭州,正好搭上学校接研究生的班车。瘦小黝黑的他站在辅导员面前,除了随身衣物外,唯一的生活用品就是一条毛巾。
辅导员沈醒带他吃了饭,又帮他添置了日常用品。这个从大地震中走过来的男生虽然腼腆,却显得镇定坚强。他说刚到杭州,还要慢慢适应,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不过相信自己能勇敢面对今后人生中的挑战。
和马磊雷一样,来自贵州纳雍县的杜建云也是独自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浙江财经学院报到。他家里同样有五口人,但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出门时,父母给了杜建云200多元钱,但他一分也没舍得花,火车上吃的是家里带来的干粮。到学校缴纳了相关费用后,唯一的开支是买了一个2元钱的肥皂盒和一把3元钱的梳子。
很多新生的入学事务都由家长代劳,不过杜建云已经在规划自己的未来。“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就业是我将来惟一的出路。”他说,“很多事情迟早都是要一个人面对的。”
苦难是一笔财富,然而只有经历之后才能真正懂得。或许正是特殊的家庭背景给了他们这样的贫困生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坚忍,也正因如此,使得他们能够承受更大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