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走进音乐治疗的神秘世界
· 迷雾重重
——中国音乐治疗的未来
· “转悲为喜”
——走出音乐治疗的误区
· 萨克斯版《回家》
——灾区孩子的伙伴
· 倾听内心?
——揭开音乐治疗的神秘面纱
· 巧手万锡春 微缩古建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转悲为喜”
——走出音乐治疗的误区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书店和音像店的一些轻音乐、汽车音乐、瑜伽音乐都十分走俏,购买者普遍认为在平时双休日难得的闲暇时光,这些音乐都能舒缓他们紧绷的情绪,调节他们烦躁的心态。其实,也并不是都能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听。

  许多人以为音乐治疗就是听一些和你情绪相反的乐曲,这样就能起到抵消作用,但事实恰恰相反。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周教授在给我们讲述例子的同时,反复在强调一个观念性的问题,不是你抑郁了就得听《命运交响曲》,不是你失恋了就要听劲爆的摇滚乐,来宣泄情绪,也许你倒是应该听听《分手快乐》或者是《单身情歌》。

  这就是周教授向我们灌输的一个概念:音乐治疗要“以毒攻毒”。

  在这个过程中,要用最贴近治疗对象心境的音乐来使他感同身受,融入到音乐本身的叙述情境中去,形成强大的人与音乐交流的磁场,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转化为去建立信心的动力。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过程。

  “一些通常的做法是将病人聚在一起,不加引导地让他们听同一段音乐。”周教授告诉我们,这是现在动机不纯者的做法。“例如精神病人的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严重扭曲的,当音乐使他们沉浸于想象时,他们的想象和幻觉肯定是不同的,而治疗师很难知道每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因此也就无法引导。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所谓音乐辅助治疗,害莫大矣。”

  在灾区的这段时间里,周教授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点。每当他们演奏《回家》这首曲子时,孩子们都表现得很坚强,有时还跟着哼起调子。“并不是让他们触景生情,而是要让音乐转化成为他们的心灵伙伴,无形当中形成相互的情感交流。”周教授选择让孩子们主动地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

  此外,音乐治疗这种方式个体差异性也是很大的,所以当我们请周教授推荐几首大众的治疗音乐时,被他委婉地拒绝了。他说这要根据治疗者不同的病症来进行特殊的处理,而不能盲目地“乱开药”。灾区的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年级,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当遇见高中生时,毕竟他们的情感发育趋于成熟,在思想上比较理性,对亲情的认识也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接受能力会强些。而一些初中生他们的情感体验没有那么深刻和持久。

  周教授告诉记者,平时他们喜欢在一起唱《外婆的澎湖湾》,并且都不按原歌词唱,而是加上了自己四川的家乡话和改编的歌词来演唱的,在他们之间也非常地流行。“我抓住了这个契机,用各种乐器给他们伴奏,他们越唱越起劲,非常地忘我和投入,把抑郁的情绪抛之脑后。”周教授在回到北京后还陆续收到他们的来信,里面都是孩子们祝福和感谢的话语。

  对于都市人群浮躁的心态,周教授认为不应该去规定什么具体的音乐来进行自我的调节,这和音乐治疗又是两码事。因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喜好也不同,只要一个人能够坐下来静静地深呼吸,来聆听任何一首曲子,多听一些轻音乐和抒情类的歌曲,使自己能够放松心情的,这就是音乐治疗的最佳效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转悲为喜”
——走出音乐治疗的误区
2008-9-5 浙江日报000132008-09-05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