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三问万向“人才现象”
· 人才,企业发展之本
· 守好基层
反腐倡廉最前沿
· 我省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 农民越剧俱乐部唱响《我和你》
· 农民越剧俱乐部唱响《我和你》
· 沧海横流方显浙商本色
· 为我省保稳促调
强化金融保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问万向“人才现象”
——万向集团39年持续发展探由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朱海兵
  “万向”是一个奇迹。

  资金紧张、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万向集团今年1至7月的营业收入、出口,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6%、41%,继续大步往前走。

  “万向”是一个经典。

  从“铁匠铺”起家到去年营收超过400亿元,至今已保持39年156个季度的持续性增长,成为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国家520户重点企业。

  “万向”是一个另类。

  规模多大、钱赚多少,是一般人眼中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万向”的企业创始人、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却认为,“万向”拥有、培养和造就的那一大批优秀人才,才是企业的最宝贵财富。

  他的理由很简单,不管是奇迹还是经典,归根到底,企业的一切都是靠人才创造的。

  鲁冠球递过来一本他自己精心编写、凝聚“万向”39年发展心得的小册子《万向文化》,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万向”人才现象的答卷。

  39岁的“万向”为何还能健步向前?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梦自己圆”

  “现在的企业发展环境,就好像是从夏天一下子到了冬天。大家都急着转型升级,抢着‘置衣过冬’,却不知道提早‘备好棉衣’。”

  63岁的鲁冠球,上楼习惯小跑,步子依然矫健有力。39岁的“万向”,面对少有的困境,同样健步迈进。这秘密,不仅在于作为企业掌舵人的鲁冠球,始终要比绝大多数企业家“早走一步”,还在于他的身边汇集了一大批“能干善跑”的人才。

  鲁冠球说:“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自己的人才,企业才能走自己的路,圆自己的梦。没有自己的人才,企业负责人想得再多、走得再早,也是步履蹒跚、寸步难行。”

  集团副总裁、万向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的经历是一个缩影。1992年,他到美国求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创办万向美国公司。如今的倪频,管理着近20家美国公司近千名员工,还先后收购了将“万向”领向国际市场的美国舍勒公司以及上市公司UAI公司、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轴承生产企业之一的GBC公司、洛克福特公司、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装配及即时配送领域全球领先的AI公司等。

  海外战略成就了今天的“万向”。从产品“走出去”,到“点”的突破、连接成“线”、拓展成“面”,以倪频为首的“万向”国际化人才团队扮演了关键角色。

  “少说话,多做事”的鲁冠球,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一系列胸有成竹的企业转型升级,而“唱主角”的,始终是他精心谋划的“万向”人才战略:包括管理、技术、财务等在内的26支专业人才队伍,支支都有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如今,“万向”员工中,仅高级职称的就有578人。也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具有优秀人才支撑,“万向”才先行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上走得又稳又快。

  坐环西湖Y9路电动公交车,有一种特别平稳、舒适、静谧的享受。而这些先进的电动公交车,正是由“万向”一个毛头小伙子带着300余人的技术团队研发的。

  (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三问万向“人才现象”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朱海兵 2008-8-27 48256F32002924A6482574AD0032F5A1[A1-朱海兵≈A1-周咏南≈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