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十年前,西泠前辈王京盙先生赠我“学海书山”一印,以后成了我常用的藏书印之一。
“学海”,在古代是比喻博学多才之人。宋代有位学者叫左圭,他曾将唐宋名家的野史杂说汇集成一部书,称《百川学海》。明代学者王文禄集录了明人各派的学术思想与风俗习惯,汇集成《百陵学山》,也有百家之众。“学山”,这里比喻的是各家的学说著述,后被人改为“书山”,以示对称“学海”。
书山学海之说,成为历代有识之士的追求目标。攀登书山,博览群贤书籍;泛渡学海,精治一家学说。
二
古人常常用读书比交友,以交友喻读书,这两者之间有着有趣的一致性。交友当然可以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读书也可以广泛涉猎,不拘一格。但是,交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朋友多,路子广”、“朋友多,方便多”,读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考试过关或职场扬帆等所能涵盖。一个人交友一定要有“诤友”、“畏友”、“益友”,一定要有莫逆之交、君子之交,因为这些朋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可以和我们“道义相砥、过失相规”。与此相应,读书也一定要多读值得深思的著作、值得品味的经典,因为这些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尊严,其精神价值让人受用终生。
三
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史书和传记,常常使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容淡定地直面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一贯提倡的治学之法。所谓“学”,指占有知识;所谓“思”,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则必然流于空泛;而只注意资料积累,却不去消化提炼,则只能落入不切实际、无所适从的地步。清康熙帝云:“凡看书不为书愚始善”。由此可见善于思考之重要。
五
西方人是拒吃动物下水的,鸡脚自是废弃之物。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高明在能把各种动物下水变成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佳肴。比如这鸡脚,经名厨烹调后成了“凤爪”,让那些声言不吃动物下水的老外吃得咂手指舔鼻尖。
当然,真正的美食家喜欢啃的鸡脚还是以砂锅炖出的老公鸡脚,盖因其筋多而结实,滑而不腻,韧而不硬,很有嚼头。一爪在手,细啃慢嚼,个中之昧只有嗜此味者方能道出。清人赵藩有句云:“读书须似食鸡跖”。“鸡跖”者,鸡脚也。以读书与啃鸡脚相比,令人称绝。细细想来,“啃”书本确实应该像啃鸡脚那样,慢慢悠悠,细细品尝,切忌虎咽鲸吞,杯盘狼藉,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进了肚里还说不清是啥滋味。
六
古希腊曾经举行过一次选美大赛,进入最后的几十位美女中,到底该由谁来摘取桂冠呢?评委们决定,以那个入神地捧读一本书的美女为最佳。这样看来,美人之美是在其读。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是作为强壮男性出现的,而有哪一位思想者是不读书的呢?
其实读书的好处,还远远没有被现代人所认知。比如,读书可以美容。古人早就说过:“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大概也是读书可以美容这层意思。
七
时下不少人是考什么,读什么;怎么考,怎么读。没有工作的,为了就业读,有了工作的,为了提拔读。原著要简本,名著要戏说,更有一种聪明的读书方法,竟然是“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一面拒绝经典,一面盲目跟风。请记住一位读书人的忠告:什么书好卖就出什么书,无可厚非;什么书畅销就读什么书,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