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金华资讯
3  4  
PDF 版
· 婺城以村规民约促农村和谐发展
· 东阳像经营旅游景点一样经营新农村
· 浦江实施“甘泉工程”滋润万户农民
· 武义万余低收入群众有了“致富图”
· 义乌用公共财政谱写农村建设新篇章
· 金东村庄整治工作坚持民生优先
· 磐安乡风文明从环境卫生抓起
· 永康花13.5亿资金“买”回三江好水
· 兰溪全力留住每个乡村的“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浦江实施“甘泉工程”滋润万户农民
  本报讯 (县报道组 盛锋) 眼下,正是酷暑季节。“往年这个时候,我们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得拿着桶去5公里外的山上取水。这年头没有电还能过,但没水的日子是很难熬的。”浦江县黄宅镇甄村村民曹月婵说,多亏政府帮助搞起了甘泉工程,现在只要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了出来。她和村里413名乡亲,从此告别了多年来“井中渗污水,上山挑水喝”的日子。

  在2005年的浦江县“两会”上,93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实施碧水行动计划,改善生产生活用水》的一号议案,政协委员们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实施城乡饮用水工程的提案》。据调查,浦江县32万农村人口中,近28万农村人口因供水量不足或水质不达标等原因喝不上合格、安全的饮用水。

  郑宅镇上郑村是浦江县最大的挂锁专业村,有村民960人,外来务工者5000多人。由于人多水少、水质变差,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找水,村民大大小小打了1000多口井,有的深达100多米,有的打一口井花了26万元,但仍没有解决缺水问题。村民只能去远处的山里拉水,或者喝桶装水。

  水,已威胁健康;水,已影响生产。农民多么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样,打开水龙头就有白花花的自来水流出来!

  浦江县主要领导坐不住了,把解决群众饮用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利用5年左右时间,让全县人民基本能用上合格自来水”的目标,很快在县级班子中形成高度统一:“甘泉工程”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切实为全县人民“送甘泉、送健康、送平安”。

  2005年6月,浦江县开始实施有史以来投资最多、工程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农民饮用水工程——甘泉工程。

  要让农民喝上放心水,首要的是有水可供。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估,浦江县提出了“城乡一体供水、利用现有工程取水、新建联建水源”的水资源利用方案。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内第一个县级对城乡一体供水工程出台的系统性和全局性规划《浦江县甘泉工程总体规划》出台。规划范围为浦江整个县域。按照供水方式的不同,全县分为两个区域,一为城乡一体供水区域,由城市供水向集镇和农村延伸覆盖,着重解决平原地区近24万人口(含外来人口10万)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余为就近取水、分片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区域,着重解决山区、半山区近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甘泉工程”实施过程中,浦江县坚持“五公开、五统一”,严把“四关”,实行工程监理制、技术人员巡回监理和受益农户代表全程跟班监督等办法,切切实实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好做实做到位。

  千辛万苦引来了水,要是撒了欢地用,可经不起几年折腾。浦江县通过强化源头管理、水源有偿使用、加强水质检测、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信息系统等措施,使“甘泉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浦江县的财政收入并不宽裕,2005年财政总收入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2007年财政总收入1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亿元。在支出的分配上一向是捉襟见肘。但浦江县委、县政府硬是咬紧牙关,挤掉了一些工程项目,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的资金用于“甘泉工程”建设。“小财政、穷财政,大投入、真投入”,这在省内是首屈一指的。

  “甘泉工程”不仅仅是“送甘泉、送平安、送健康”,更是“送发展”。浦江县水晶、制锁、绗缝、服装等企业集聚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一位曾连续打了10口井的锁厂企业主叹道:“造锁这一行,脏啊。前些年我们四处招工,许多人讲,你们那儿连喝的水都没有,更别说洗澡了,就不愿意来。”“甘泉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了“水”问题。如今,“一年四季有澡洗”成了最诱人的招工广告语。他欣喜地说:“有干净水,不愁招不到工人,留不住工人了!”

  浦江县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自愿为先”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实施“甘泉工程”。目前,浦江甘泉工程已累计投资3.2亿元,完成建设项目317个,解决了18.9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困难。今年计划完成120个行政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金华资讯 00014 浦江实施“甘泉工程”滋润万户农民 2008-7-23 浙江日报000142008-07-23000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