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胡梦) 义乌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坚持以工哺农、以商强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扎实推动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可用财力的1/3以上用于支持“三农”发展。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说:“义乌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不遗余力。”
就是在这公共财政阳光的普照下,义乌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55元,人均居住面积64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2%,已经步入小康生活水平。佛堂镇楼村的农民高层公寓楼拔地而起,大陈二村的幢幢别墅漂亮整齐,上溪镇祥贝村处处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智慧……义乌广大农村发生了大变样,路平、树绿、房子靓。
近年来,义乌市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扶助、支持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2002年,义乌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定》,2003年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2006年出台《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兴起。2007年出台了《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十大推进工程》,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
近几年来,义乌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各镇、街道每年配套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村庄整治建设。到2007年底止,义乌市800个行政村,已有142个村完成或正在实施旧村改造,有538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有46个山区村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城乡垃圾实现统一收集处理,全市农村自来水基本安全供给率达88.5%,15%的农村已完成污水处理改造。98%的行政村通公交车,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义乌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市,城市化水平达73%。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义乌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目前义乌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0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19.5万户。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2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9家,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0个,面积12.7万余亩。“市场带百村”、“农家乐”等使全市农民年均增收近2000元。
工业园区的兴建,创造了100多万的就业岗位,受益农村270个。3年内累计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次,义乌32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2万劳动力已稳定转入非农产业,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所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
义乌市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力度和范围,使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广大农民。
2007年底,全市已有54.04万人参加了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占城乡居民总数的87%。16.01万被征地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71万人开始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100%。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建立慈善总会,已募集慈善资金1.14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7万多人。
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已全面完成城乡学校的软硬件改造。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保障农民卫生安全。对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药品进行统一配送,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义乌市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农村文体设施场所面积76.5万平方米,农村文体活动场所1000多处,有各类农村秧歌队、木兰拳表演队等业余文艺团体1730多支。
义乌现在的农民,大多已“洗脚上田”,提高素养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为此,义乌积极开展“告别陋习,崇尚文明”、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等活动,实施“政府出钱、农民读书”免费培训计划,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构筑文明和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