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亲近
延安
· 志愿者
· 平凡的生命
· 追逐
百年之梦
· 此时此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亲近
延安

□戴鉴利
  延安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初夏时节,我从西安出发,经过10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市,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时此刻,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句自然而然地涌现在我的脑海:“……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对于延安,我觉得分外亲切。我很早就知道这举世瞩目的地方。从课堂上、从教材上,我对延安早就耳熟能详。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延安,一直到1948年3月的十三年里,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窑洞里,领导和指挥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无数篇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里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在延安窑洞里写的,所以人们常常赞颂延安窑洞的灯光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

  听导游介绍,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时,连续几天几夜地伏案疾书,终于累病了。陕北的初春还是很冷的,特别是在晚上。卫士便生了一盆炭火,放在主席的办公桌下。毛泽东把脚蹬在盆架上取暖,手里不停地写着。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棉鞋被烤着了也没觉得。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毛主席在这里彻夜不眠,呕心沥血,赶写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论持久战》。

  我会唱《南泥湾》,也会唱《兄妹开荒》、《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也朗诵过贺敬之的《回延安》,那是一段革命的历史情节和延安时期的回忆,作为中国革命史中最重要的一段章节,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感受。我还会唱《黄河大合唱》,1939年1月创作于延安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词作者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它那磅礴的气势、昂扬的旋律,使人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几十年来时时鼓舞和激励着我。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寻常的经历,每一处遗址都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每道山梁都留着历史的脚印。一间间普通的窑洞、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杨家岭是中央领导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我走进了中央大礼堂,这座大礼堂是中央机关人员自己动手于l942年建成的,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现在礼堂内部的陈设仍保留着当年“七大”会场的原貌,主席台正中竖立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大幅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主席台上方悬挂着红底白字书写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两边墙上24面红旗,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24年的战斗历程。后面的题词是:“同心同德”。大厅内摆着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椅和“七大投票箱”。“七大”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居住过的窑洞均保存完好,有的看上去经过了整修。故居内陈设基本保持原貌,十分简陋,除了床铺外,只有桌椅,惟一不同处是毛泽东的卧室内比其他中央领导多了一顶蚊帐。当年,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看到毛泽东的住处后曾感叹地说:“这里没有讲究的陈设,但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在枣园,我满怀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新落成的五大书记群雕铜像。枣园又称延园,占地80亩。1943年10月至1947年,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这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园内大都种植着槐树、枣树、梨树、桃树、杏树等,生长繁茂,春花夏荫,秋实冬银,环境优雅,风光秀丽,堪称延安一景。

  年过半百的我,一般不大容易激动了,但在延安的日子里我却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是个唯物主义者,不信佛不信神,但我信马列。所以在枣园和杨家岭的毛泽东故居里,仰望领袖的遗物,睹物思人,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的时候,在我脑海里时时涌现出胡锦涛同志的话:“延安精神体现了我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亲近
延安
□戴鉴利 2008-7-18 浙江日报000152008-07-18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