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亲近
延安
· 志愿者
· 平凡的生命
· 追逐
百年之梦
· 此时此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志愿者
□裘山山
  【名家特稿】

  □裘山山

  去地震灾区采访,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志愿者了。解放军从来都冲锋在前,已被大家所熟悉。而来自民间的、自发赶往灾区的这些志愿者,不仅给了灾区人民极大的帮助,还给了全社会信心和力量,包括我。

  在成都,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成百上千辆出租车和私家车奔向灾区参加救援,有的送去食品和水,有的帮助运送伤员。那情景,被电视报道出来后,让全国人民动容。

  我第一次见到志愿者,是在都江堰的聚源中学。5月14日上午,聚源中学的救援还在紧张进行着。烈日下,废墟上,不洁的空气中,有几个汉子一直在和战士们一起干。满脸是汗浑身是灰。我问其中一位从哪里来,他说从新津来,是新津的个体户老板。地震发生后,他立即停下自己的生意来参加援救,开着自己的车赶到都江堰。听说聚源中学是最严重的,就赶到了聚源中学。我们去时已经是中午1点了,他们一口饭没吃,仅靠喝水,在烈日下奋战了五六个小时。第一班的战士已轮换下去休息了,他和他伙伴却不肯下去。

  看到他们头上脸上身上全是灰尘,我真是很感动。他们本可以袖手旁观,但他们来了,和灾民们站在一起。他们也可以做做样子的,但他们却把自己当成一名战士。后来,在采访的路途上,我常常看到志愿者的车,他们在车上贴着“支援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字样,或者直接写着“需要帮助请招手”,他们让一条紧张的忧虑的救援之路充满了爱和温馨。

  在映秀镇采访时,好几个人告诉我,这里有个堪称英雄的退役少校,虽然退役多年,却在灾后第三天独自一人赶到映秀投入救灾。后来他遇到一个退伍士官,也是作为志愿者赶到映秀的。两人便组成战斗小组,不分白天黑夜地展开营救。他们不但具有献身精神,而且胆大心细,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依然在废墟里一个又一个地寻找遇难的人,一个又一个地将遗体背出。有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时,将倒塌的房屋再次撼动,大家都叫他们快撤离,可少校说了声没事,依然没有停止他的营救。人们只知道少校是山东人,济南军区转业干部。至于那位士官,只知道姓万,是哪里人,哪个部队转业一概不知。

  我很想找到他们,却无从找起,他们的身影消逝在废墟里。

  在映秀镇一个医疗小分队采访时,我忽然看到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身着迷彩服的女兵,她将他们背囊里的多余食品送来给医疗队。她的身后还有两个小伙子,都穿着迷彩服。一问,原来他们都是退伍兵,已经到映秀参加营救三天了。女兵原是南海舰队的,男兵是森林武警的。他们在成都相遇,组成小分队到红十字会报到,然后被派到映秀参加救援。虽然我在映秀仅仅呆了一天一夜,已深刻感受到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坚强才能呆在这里了。而且他们是13日到的,正是最艰苦的时间。根据红十字会的要求,他们三天之内必须撤出,他们说他们离开后会再去其他点找事情做。

  尽管我一再追问,他们还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后来还是医疗队的负责人帮我说话,她说我们要登记你们送来的药品,你必须留下名字才行。女兵这才告诉我,她叫范美灵,湖北人。而两个男兵,逃一样地跑开了。

  我对这个叫范美灵的小女兵充满敬意。离开映秀时,我又遇到几个老兵,扛着一面旗子,上面写着“老兵志愿者”。扛旗子的那位,从广元来。起初妻子不同意,把他的帐篷背包都藏起来了,他还是跑出了家,重新买。现在妻子总算理解他了,只是叫他小心。他说,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灾民受罪,看到我原来的部队战友都在战斗,我在家呆不住,必须来。

  也许是太多的志愿者感动了我吧,所以,当从美国回来度暑假的儿子提出要去灾区做志愿者时,我一口答应了,并且在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志愿者终于出现在了身边。

  儿子在回到成都的第二天,就和几个朋友去了绵阳的九州体育馆,那里有一个民间志愿者团体,叫“希望九州”,以心理干预为主,为灾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称那个负责人为老大,很佩服他。那是一个转业军官,学心理咨询的,放下工作来做这件事,我也很佩服。

  儿子去的第二天,就被派到安县永安镇灾民安置点,在那里的帐篷小学辅导和陪伴二年级的孩子,同时帮助灾民搭建帐篷等。每次打电话问他,他都说很好。十几天后,我瞒着他去了他所在的地方,却发现条件比想象的差很多,帐篷建在田里,一下雨满是泥泞,潮湿,闷热,他因此长了很多湿疹,脸黑得只有眼镜架一圈儿有白印,人一下瘦了很多。他说有一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帐篷里全湿了,“如果不是我块儿大压着,帐篷就被吹跑了”,儿子这样开玩笑。

  但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这些日子,他思考了很多问题,和其他志愿者在一起,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看见我拿着相机拍照,他马上皱着眉头说不要照了,人家最不喜欢你们这种一来就知道照相的人。我知道他说的“人家”,就是这里的灾民。他在电话里也跟我说过,一些拿着大炮筒的人跑来,咔嚓一阵就走了,让人很反感。我只好收起来。其实我已经很注意了,没冲着人照。我问他自己为什么不拍点儿照片作纪念,他诙谐地说,这是志愿者的素质。

  路上我问他,这么多天,除了带孩子,有没有干点儿实事?

  他骄傲地说,当然干了。我们搭了四百顶帐篷,每顶帐篷里要铺200块砖头(当床),你说算不算实事?我说算算。还有呢?他说,那天刮大风,另一个安置点帐篷倒了一片,我们赶过去支援,帮他们重新搭。我们还去山里送药,送食品。

  我问他做志愿者有什么感受?他说,最早来的那批志愿者是最了不起的,有大爱,自己背着背包和食物,翻山越岭到重灾区去帮助灾民,受苦受累,毫无怨言。  

  儿子还谈了很多他在灾区、在安置点的感受,他对灾民的看法,对目前安置灾民的看法。不管怎么说,这十几天对于他的锻炼,可能超过他在学校很多年。这样说起来,我希望他来这里做这件事,也是有私心的。

  回到成都,儿子总是惦着那些还没有回来的志愿者朋友。不断告诉我他们的情况。有一天他对我说,我还得去,他们还需要人。

  原来,和他一起在永安做志愿者的几个朋友,得知(也不知他们是怎么得知的)绵竹汉旺镇吉祥寺还没有建学校,那里的很多学生想上课。他们准备过去建一个帐篷学校。刚一发布消息,就有三十多个孩子报名,其中不少是初中生。他们问儿子是否还愿意参加,儿子马上答应了。

  我没有反对,虽然他一年才回来一次。我只是感到有些疑问,就靠几个志愿者,怎么建学校啊?一无所有啊。儿子说,确实有很大困难,目前只有一顶大帐篷。但这个学校必须建。我想了想,只得打电话给我的朋友,某部刘副政委,他有部队在那边。刘副政委第二天亲自开车到吉祥寺看了情况,当即决定:一、送他们一顶大帐篷,二、帮他们搭两间活动板房,三、帮他们清理废墟开辟场地。

  这可是帮了大忙了。我发短信感谢刘副政委,不想刘副政委回复说,应该谢谢你儿子。是他们让我感动。他说的这个“他们”,就是这些志愿者。

  是的,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我很佩服儿子那些志愿者朋友,那些来自远方的志愿者,多数来自北京,领头的叫冯振江,是个年轻商人,才30岁。丢下自己的生意,6月初就过来了。还有一个搞美术的年龄大些,37岁,关掉了工作室,自己开车过来。

  昨天早上儿子出发了,还带了他在成都“招募”到的三个男生,其中一个男生,头天下午刚从英国回来,在网上偶然遇到儿子听说这个消息,立即毫不犹豫地参加进来,当夜就开始收拾东西,同时和反对他去的母亲作斗争,一早爬起来买了帐篷就出发。

  看着儿子背着背囊出门,我提出给他拍一张照片,他摆摆手一本正经地说,低调低调。

  有位志愿者告诉儿子,男人一生应该做三件事:一件是体现自己能力的事,一件是有趣的事,一件是有意义的事。做志愿者,就是有意义的事。我告诉儿子,做志愿者不仅仅体现有意义,也体现你的能力,体现你的责任感。

  今天《华西都市报》上也登了一个年轻志愿者,跟儿子一样大,1987年生。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儿(登有照片),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了。地震当天,她就开车前往都江堰送食品和水,往返数次。从6月1日起,她又放下生意去做志愿者,在一所帐篷小学当老师。真是很了不起啊!她的名字叫李卓。

  下午,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接到我们军区总医院陈副政委的电话,他说他想写写他们医院的志愿者,太让他感动了,比他们医院的医护人员还让他感动。我听他简单讲了一下情况,也感动得不行。

  这次军区总医院收治了大量的灾区伤员,很多志愿者知道后赶来帮忙。据他说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名,其中有很多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自己带着伙食带着帐篷。最老的70多岁,是个归国华侨,每天早出晚归到医院来,年轻志愿者都愿意听他的。最小的16岁,也是每天赶到医院做事。还有好几位是残疾人,主动要求陪伴那些做了截肢的灾民,用自己的亲身处境去开导安抚他们。

  陈副政委说,我已经搜集了大量的素材,想请教你该怎么写。我说,你就放开写好了,我相信怎么写都会让人感动的。

  我想他们这些志愿者,不仅仅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慰藉,也为我们这些人送来了慰藉,为全社会送来了温暖。如果说战士们是奉命救灾,舍生忘死,那么,志愿者奉的是良心,是道义,是爱。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一句话:“除非一个人,能从狭隘的个人利益提升至对人类有更广大的关怀,他的生活,仍未算开始。”这些志愿者也许并不知道这句话,但他们已经从狭隘的个人利益,提升至对人类有更广大的关怀了。儿子在那些志愿者中,显得很普通;儿子在志愿者中,又让我很骄傲。真的,一想到他们,我愿意忽略掉这些日子以来所发生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和事。我愿意把我的视线,只落在他们的身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志愿者 □裘山山 2008-7-18 浙江日报000152008-07-1800016;浙江日报000152008-07-18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