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土豆,全球粮荒下“隐藏的珍宝”
· 面对全球性粮食危机
孟加拉国提倡食用土豆
· 土豆今年不“土”
中国内陆感受国际商业热潮
· 粮食危机也能带来农村机遇
· 卖土豆到严重缺粮的中东地区
“出口型农户”年收入8万多元
· 土豆“登场”开始唱主角
农民从全球粮荒中看到机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卖土豆到严重缺粮的中东地区
“出口型农户”年收入8万多元

  马铃薯畅销,给定西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定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经济落后,但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季降水相对充足,正好适合种植高质量的马铃薯。过去,定西人靠马铃薯填肚子。现在,他们又从马铃薯身上,找到了什么新价值呢?

  在安定区高峰乡,记者见到了贡马村村民陈月兰,她是定西市有名的马铃薯种植专业户。她告诉记者,随着定西的土豆出口量日渐增大,她也变成了新的出口型农户。她家去年种植30亩陇薯6号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4000公斤,总产量120吨,这些马铃薯大部分都通过市里的出口公司带到了严重缺粮的中东地区国家。

  而通过销售马铃薯,陈月兰家的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盖起了新瓦房。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对科学种薯自有一套理论:“现在是用芽栽培育种植,原来大面积种马铃薯很容易烂,用芽栽技术不容易烂。”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其中来自马铃薯的收入就达1304元。2007年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1500元收入。不起眼的马铃薯,已经成了定西广大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对红红火火的马铃薯产业,当地农民编了句顺口溜:“马铃薯开花赛牡丹,土豆变成了金蛋蛋”。

  经过10年发展,年产500万吨马铃薯的定西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就在五六年前,定西的不少农民还曾经为马铃薯价格长期低迷而伤透脑筋。

  “当时我们的土豆主要靠南方人从我们这边收购、采购,价格由他们说了算,上世纪90年代,小马铃薯才4分钱到6分钱一斤,大的8分钱到1毛2,”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员张维汉说,在马铃薯刚走向市场的初级阶段,本地贩子甚至为了争夺几分钱的代办费相互激烈竞争,导致他们也难挣到钱,产业链条最底端的农民更难获利。

  记者了解到,为避免恶意竞争导致“薯贱伤农”的现象,在2003年7月,由安定区政府牵头成立了马铃薯经销协会,选举理事14名,当年发展会员89名,现已发展到468人,下设23个分会,覆盖农户46000多户。

  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大江告诉记者,协会的这支营销队伍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协会成立以后,提供种植、收购、储藏、销售整体的一体化服务。

  协会如今成了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市场化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作用是改善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为农民搭建了通向市场的平台。而当他们意识到,在全球粮价持续走高,导致非洲和亚洲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现象进一步严重时,协会也在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刘大江说:“出口这块,有一个很好的对比就是我们国内和国际的销售,他们的利润空间差了每吨三至五百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卖土豆到严重缺粮的中东地区
“出口型农户”年收入8万多元
2008-7-3 浙江日报000102008-07-03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