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面积926平方公里的温岭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4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39亩)的1/3。随着温岭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此,当地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积极培育“内生温岭”,通过增量、存量、容量“三量”并举,有效地破解了用地瓶颈。
土地整理开拓增量
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温岭从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入手,做足宅基地整治文章,不断拓展土地利用新空间。2003年至今,该市共完成土地整理312544亩,建成标准农田236358亩,净增耕地面积32416亩。通过将宅基地整理与农民下山脱贫、村庄整治工程实施相结合,该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农民走出山区、偏僻村落,向城区、城郊、中心镇(村)迁移,转产转业,脱贫致富,使农民共享新农村成果。如松门镇松建村通过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拆除126户老屋,建成小康型住宅128套,人均占用宅基地面积从原来的94平方米下降到68平方米,而人均住房面积则从原来的34平方米提高到64平方米,全村通过宅基地整理净增耕地390多亩,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赞扬。
清理闲置用活存量
由于存在土地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方面各地对要求解决土地指标的呼声非常强烈,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和单位批而不用、批而少用、囤积土地,导致土地闲置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连续几年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闲置用地实行“五不”政策,即不办土地使用权证、不办转让、不办出租、不办抵押、不得参加下一轮土地公开出让。
同时该市进一步拓宽收储渠道,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对凡是非经营性用地改变用途并重新开发为商业、旅游、娱乐和住宅等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均纳入收储范围,实行公开出让,努力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2007年共收储各类土地20宗面积71.61亩,共出让储备地块11宗,收取出让金6.518亿元,占全年出让金总收入的20.29%。
想方设法增加容量
一是强化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该市通过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增强土地承载能力,向地上要高度,向地面要密度,向地下要深度。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以亩产论英雄。通过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块集中,推行选商引资,重点引进占地少、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和企业。
二是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技改“555”工程。提出重点抓好500个纯装备投入项目、500个厂房改建加层项目和使“零用地”技改投入达到全部工业性投入比重的50%以上的“555”工程建设。
三是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机制。按照项目建设用地的批前、批中、批后的管理要求,专门设计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登记卡。由监察大队、国土资源所(分局)每月定期将项目用地的选址、征用、报批、建设、竣工、验收等内容录入登记卡。并建立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与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挂钩的区域集约用地评价体系,重点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健全了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
抓考核促长效管理
为进一步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2008年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了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镇(街道)2008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增加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项目,主要包括零地技改、亩均产值、亩均税收收入、违法用地查处四个方面。对考核结果较好的,客观反映工业用地利用程度较高、供用偏紧的镇(街道),可在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给予增加相应的农用地转用指标或进行相应指标奖励;对考核情况较差的镇(街道),将相应核减下一年度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从而逐步建立起政府土地集约利用的奖惩机制,实现长效管理。
(黄潇影 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