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光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泥水匠,带出来的徒弟一茬接着一茬,包括政府公房在内,各种房屋盖了28年。但在2006年,他被政府喊去学习“如何盖房”。
同去学习的总共有五六十人,都是珊溪镇经常被农民请去盖房的泥水匠。一看图纸,王小光就明白了:这是把农居当公家房盖。
实际上,当时文成县规划建设局在各镇都组织了这样的培训班,要让泥水匠盖出能够达到6级抗震标准的农居。“不参加这个培训的,今后就不准他盖房子了。”
这些根据祖传手艺盖房的泥水匠,第一次被要求按图纸施工,第一次懂得楼房的建筑要求。
但王小光是“比较内行”的。他不仅能很快掌握要领,甚至发现有一处设计的楼梯有问题。向镇政府反映后,这一处设计按照王小光的建议做了修改。
王小光发现,新的农居,不仅有传统的居住要求,还要求有下水管道、排污管。
这位泥水匠比较了新旧农居,发现最大的变化就是抗震。前段时间四川震得这么严重,有些还住在老屋里的村民跑来问王小光,是不是避险小区里的房子可以防震?
当然是的。与以往不同,小区里的房屋有为了建镇政府大楼而打下的1.5米深的地基,层高控制在4层以内,但是每层的层高比城市商品房高30厘米,以符合农民对房屋使用功能的要求。
地圈梁全部现浇,更重要的是,以往的房子可能没有构造柱或者只有一根,且在底部,房子盖到上面就没有了。而现在,不仅要从基部直通屋顶,且要8根之多,全为现浇。在基础部分和每层房子,均现浇圈梁,使整个房子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地震的时候房子本身就不会撕裂”。
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些农民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增加了钢筋和柱子的数量。王小光请教了专家后向村民解释,这是没有必要的浪费。因为在现有结构下,现在的用料和技术标准已经以地震破坏力上限考虑,增加用料徒增成本,对抗烈度能力并无实质上的好处。
其他的包括楼梯和屋顶,全部是现浇的,而在以前,这些全是用水泥预制板铺设。但如此一来,成本增加了约1/3。为此,县里对搬迁到避险小区的村民每户补助了2万元。
在避险小区里,每位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承包一幢房子。如果质量不能达标,则不惜拆掉重建。“要让老百姓在灾难面前保持安静,就得让他们对房子有信心,心里才会感到踏实。”
而在现在,由于这个小区的示范作用,当地农居的建设标准已经完全向这个小区看齐。最近,王小光和他的徒弟们在别处又盖了150多间农居,都是按照这个图纸施工的。
文成县已经规定,今后农村建房,全部要这样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