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川浙同心 重建家园·援助
3  4  
PDF 版
· 一切为了灾区
· 爱心,需要坚守
· 与灾区小朋友
一起过端午
· 我们
义不容辞
· 让“东汽”早日
从废墟中站起来
· 150套彩钢板房
运往大熊猫保护地
· 我省联络组到达广元
· 为了深山中的三千村民
· 不报平安誓不归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6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报平安誓不归
本报记者 管哲晖
  “轰隆”,“轰隆”。大地的脉搏猛然跳动起来。

  同一片水泥楼板下的几十个人全都开始往外冲,我还愣在那里。

  “快逃”,省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沈钢回头喊了一声。我跳起来,紧跟着他窜到了街上。

  这里是广元市最北的乡镇——青川县姚渡镇。今天12时41分到14时02分,青川连续发生3次余震,最高5.0级。

  西北接甘肃文县,东连陕西陇南,在这个三省交界的四川偏远乡镇,在这个余震频发、除我们头上这间房外建筑物全部坍塌的地方,浙江赴川卫生防疫队第十分队的30多人已经坚守了整整十天。

  “营地怎么样?”,沈钢下意识地掏出电话和驻扎在镇边上柿坪村的队员通话,一边赶向那里。

  营地就在柿坪村村委会院子里。“没事,没事,就是边上的砖瓦往下掉”,聚在帐篷区的队员们看到老沈喊了起来。

  他们大都是些20来岁的年轻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这些80后在这样一个地方坚守了十天,而省卫生厅的领导当初告诉他们:“完成任务,不定归期”。

  野外,一顶顶红色的帐篷,看上去挺“漂亮”,等你探头钻进去,“轰”地一阵热浪。掀开地铺,是一块块青砖。老沈说:5月27日头天到,28日凌晨就下暴雨,当时帐篷下全是烂泥,后来才想到用砖当床,铺上被子,硬点,但睡得塌实。

  “快吃点东西吧,”听说我们还没吃,队员们从埋在地里的锅灶上端来了小半盆面疙瘩,又给我特地拿了瓶矿泉水。再看这个露天“厨房”,从1公里外的对面山上接了根皮管。一个小伙说:“平时喝的是山里接的山水,烧熟了喝”,说完用眼睛瞄瞄那瓶水。

  “不是有矿泉水吗?路也好歹通了。”

  “一下雨,山水就不能喝,山路也到处塌方,这矿泉水留着,就像上甘岭的苹果,是‘救命水’”。老沈替他解了围。 “更绝的是洗澡,得去3公里外,陕西境内的一条河里……”

  烈日下,几个小伙子穿上连帽工作服,戴上口罩,除了双眼睛把自己封得严严实实——这是要去消杀了。

  “装满药水,手动的(喷雾器)20公斤,汽油驱动的得40公斤”,来自温岭大溪公共卫生所的元国军边走边说。十天来,这30个人共背了大约5吨重的药水,翻山越岭,几次走遍全镇六村一街道所有居住点,消杀面积近7万平方米,还手把手地培养起一支600多人的群众防疫队。

  “我们还跨省作业了”,省疾控中心的年轻人陈彬挺神气:前几天,他们几个走到一桥之隔的甘肃乡镇,发现那里的孩子们都在田里的帐篷学校上课。回来和老沈一说,赶去消杀了两回。

  起风了,刚才还好好的天,黄沙满天。

  “快搭车走吧,今天预报有强对流天气,一下雨去山外的阎王路就到处塌方,几天出不去”,大家说着,把我们推上了一辆路过的警车。

  “工作在四川,买菜在甘肃,洗澡在陕西”,回广元的山路上,沿途到处是几小时前因余震滚落的巨石、泥沙、树木,但心里念起这些年轻人的顺口溜,就相信,坚守的他们没有什么艰险克服不了。    

  (本报四川青川6月5日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川浙同心 重建家园·援助 00004 不报平安誓不归 本报记者 管哲晖 2008-6-6 48256F32002924A64825745F004D925F[A1-管哲晖≈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