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时空难阻同胞情深
· 我省举办防汛防台抗旱
指挥培训班
· 村民认养古樟树
· 优胜学生将赴西澳州交流访问
· 大型公益活动“和谐中秋”启动
· 我省首次发布
雷电监测公报
· 2008年下半年非学历
教育考试开始报名
· 看病不用带病历
· 杭州大规模回收
家庭过期药品
· 新居美 粽子香
· 抢通运输“生命线”
· 购买特种危化品
采取实名制
· 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推进创业创新各项事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交通架桥突击队32名勇士9天辗转1500公里,连续转战四川省青川、什邡灾区——
抢通运输“生命线”
本报记者 汪成明
  打通四川青川县212国道上的沙洲桥,开辟通往青川北部的交通“生命线”,仅用1天时间。

  增援什邡市红白镇观通桥,使红白镇山区三四千名群众出行有通途。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这是一群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突击队员,面对复杂恶劣的施工条件,突击队员们勇往直前;面对余震不断的死亡威胁,他们置生命安全于度外;面对危机四伏的震后险桥,他们科学决策,沉着应战。

  9天时间,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创造了浙江交通救援工程人员架桥的“浙江速度”。

  创造了一天打通一座桥的“浙江速度”

  5月16日18时,设在浙江省交通厅的省国防交通战备办公室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这是来自国家交通运输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电话:“请你厅公路架桥专业队伍尽快赶赴重灾区,对口支援广元……”

  “只要灾区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万余名浙江公路人纷纷请战。优中选优,来自全省公路系统的32名突击队员只用了短短4个小时就集结完毕。

  经过12小时的长途奔波,次日凌晨1时08分,队员们到达广元。突然,大巴猛烈地摇晃起来,余震就这样和队员们不期而遇。望着车窗外夜幕掩映下的断墙残垣,队员们的心更猛烈地向着灾区跳动。

  沙洲桥平静地横卧在翠绿的白龙湖上,看似完好的桥身隐藏着它被震散的骨架。这条全长300余米的大桥桥面上满是一指宽的裂缝,不少地方甚至可以放下整个拳头。这是由广元通往青川的“北部生命线”,断桥成了抗震救灾物资运输的“瓶颈”。打通这座桥,将减轻目前唯一一条通往青川重灾区的南部公路的超负荷压力。

  5月19日上午8时,经过川浙双方专家多方论证的修桥方案敲定。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队员们响亮的号子;不能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就用比钢铁还坚硬的双手!队员们积蓄已久的激情迸发出来。

  “我都已经来了,不参与架桥怎么也说不过去,我不能让自己留下遗憾。”这是党员江玲芳的誓言。在头天一早的转运物资过程中,江玲芳右脚掌不幸被4厘米长的铁钉扎伤,突击队原本安排他当天在露营地值班,但他还是偷偷跟着大部队来到了作业桥面。

  “与那些在灾难中不幸遇难的人相比,我这点小伤根本不算什么,把桥修通了,灾民的生活就会更快得到改善,吃点苦、受点累,都是应该的。”在抗灾一线,人就是这么纯粹。现场没有命令,只有大家埋头苦干。

  烈日早就让队员们汗湿衣衫。突击队员俞勇锞,这位全队唯一的80后,一直抢最重最苦的活。他说:“这里曾是我军旅生涯的第二故乡,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5月19日下午3时37分,随着突击队队员李玮拧紧了战备钢桥上最后一颗螺钉,沙洲桥上两座战备钢桥架设任务顺利完成了。已经封闭了7天的沙洲桥开通有望,这是沙洲镇震后群众最感欣慰的一天,不少村民专程赶到现场庆贺。当晚,从边远灾区考察返回的广元市委书记罗强,看到架设完毕的坚固的战备钢桥,深情地说:“这是经典的‘浙江速度’,广元人民将永远铭记。”

  和余震赛跑赢得抢险时间

  时间定格在5月23日中午12时30分。当第一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川F·A5313”货车顺利通过什邡市境内观通桥,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这条震后11天终于恢复通行大桥的抢通,意味着通往大山深处的生命线有望迅速贯通,被困11天的三四千名灾区群众看到了希望。

  观通桥位于德阳市下辖什邡市红白镇,总长39米。地震后的10天来,所有必需的救灾物资只能通过直升机空投。

  突击队人不卸甲、马不卸鞍,直奔红白镇。5月21日下午,突击队到达抢修地点。

  21日下午1时38分,30余米长的钢桥开始整体推进。整个工地只剩下挖掘机的轰鸣声,以及钢桥一点点推进时发出的“吱吱”摩擦声,所有人的眼睛都跟着钢桥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移动着。

  30余米长的钢桥只能通过挖掘机这样一厘米一厘米地推到对面桥头的支点。一不小心,钢桥移动的方向发生偏差,钢桥体的着力点和平衡就会被打破,突击队员连同新架设的钢桥、原有断裂的大桥就会一起掉下几十米深的山谷。

  21米的距离“挪”了整整3个小时07分钟,钢桥终于到了对面桥头的受力点。不可预知的余震威胁着刚跨上桥头的钢桥,一次大的余震很有可能再次使钢桥的受力点位置发生偏移,大桥随时可能坍塌,桥上和桥边作业的队员也将面临生死的考验。

  “必须把钢桥真正稳稳地定位到桥头固定的端柱上。我们要和余震赛跑。”侯利国下达了“死命令”。

  轻伤不下火线,当铁锤的销子重重砸在突击队员郑彬勇的眼眶上时,一时血流如注。林宗国、陈晓洋等队员被钢桥构件压伤了脚。现场简单包扎,他们又冲到第一线。“桥不架通,决不撤离。”铁汉铮铮誓言,令人动容。

  5月22日晚9时,寂静的山谷只有突击队的灯光还照亮着什邡市红白镇伍桂坪村的废墟,和他们作伴的是漫天飞舞的飞蛾。突击队员陈卫鑫取出钢撬,随着钢桥准确无误地落在端柱上,钢桥安全地就位“落座”。

  突击队撤出两个小时后,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了,次日凌晨又发生了两起较大的余震。镇上一个加油站的顶棚轰然倒塌。这让在现场露营的突击队员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桥修到哪里,爱心就奉献到哪里

  天灾无情人有情,千里援助见真情。18日,突击队员到达广元,一份凝集着浙江交通人爱心的20万元捐款,交到了广元市交通局负责人的手上。

  19日,沙洲桥打通了,突击队员顾不上欢呼,大家相约来到严重受灾的沙洲镇,面对成片倒塌的民房,大家流泪了。大家你100元,我200元,捐给了爱灾的群众。“桥通了,救援的物资马上就会进来,党和政府时刻在惦记着大家。”突击队员满含深情的话语,让受灾群众心里感到温暖。

  在地震中失去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的李吉根,接过带着突击队员体温的捐款时流泪了,“你们从千里之外的浙江赶来,不仅出力为我们架桥,还为我们捐款,真是比亲人还亲。”

  修通观通桥,突击队员又顾不上休息,把自己携带的方便食品、水全部捐给了困难的受灾群众,他们走村访户,开展了一对一帮扶,现场捐款万余元。当红白镇伍桂坪村的村民从废墟中找出红布,用木炭书写“红白人民感谢浙江交通,你们辛苦!”向突击队员表示感谢。

  32名突击队员,前后经历的余震不下20次,大家风餐露宿,经受住了生死考验,向四川灾区和浙江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抢通运输“生命线” 本报记者 汪成明 2008-6-5 48256F32002924A64825745C00429920[A1-汪成明≈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