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醉 北仑区报道组 李孟龙 顾宵扬) 玩门球,学英语,参加文艺排练……在宁波市北仑区,无论哪个村的村民,步行15分钟内,都能到达文化活动场地。通过“文化阳光工程”建设,该区在实现了村落文化宫全覆盖,196个村均建成“15分种文化活动圈”。
农民富裕后,精神文化生活过得怎么样?前年,北仑区政府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原有的公共文体设施很薄弱,全区只有10个村有自己的文化宫。“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着重点。”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袁侠介绍说,针对农村文化的这一薄弱环节,区里全面启动了“文化阳光工程”,让广大农民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并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要享受文化生活,先“搬”来文体设施。为此,北仑区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196个村共投入1亿元,都建起了村落文化宫。根据村落大小和经济实力,文化宫还分成四个等级,特级文化宫活动室面积要求在800平方米以上,配有门球场、健身路径等完备的文体设施,最低等级的文化宫面积也超过80平方米。
有了活动场地,还要把农民从家里“引”出来,做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北仑区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0名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扎根”各村,帮助村里组建自己的文艺队伍。如今,北仑每个村至少有一支品牌队伍,全区共活跃着250多支业余文艺队。“村官”们反映,这些文体队伍增加了相互沟通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和谐。
为保证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北仑区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考核体系。此外,北仑区还每年拨出专门经费,以奖代补推进文化工程。村里建成一个文体设施,政府就给予2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