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当前解放思想要抓住焦点
· “幸福课”为何受欢迎
· 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哲理漫画
· “民生四度”是硬约束指标
· 审计工作为
“两创”服务的思考
· 准确理解开放型经济
· 讲史热缘于“历史饥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5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讲史热缘于“历史饥饿”
刘志琴
  最近,我看到一项对青少年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平均得分仅有27.69,及格的只占1.5%,这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耐人思索的是,不是这些人不想学,被调查者表示对历史有兴趣的占七成以上,认为历史重要的竟在九成以上,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历史知识的贫乏,形成这样大的落差,问题出在哪里?结论是“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试看当今的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那种干瘪的内容,晦涩的文字,枯燥的说教,又怎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其实,现代生活早已对这种状态作出回应。一方面是史学研究成果的读者群在流失,史学著述出版难,史学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是历史剧一出场就叫好,历史小说发行火爆。这相互背反的现象说明:不是人们对史学读物无情,而是史学著述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早在八十多年前,梁启超就批评帝王家谱式的史学,提倡新史学,指出史学著作要“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又说:“今日中国学界,已陷于‘历史饥饿’之状况,吾侪不容不亟图救济。”如今,这种历史饥饿感在青年中已相当普遍,然而,史学工作者长期习惯于书斋式的研究,长于议论而短于生动描述,迟迟未能担当起史学成果通俗化的重任。

  当然,史学研究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式,求索的过程也是枯燥的,但是枯燥并不是学术成果的必然属性,尤其是历史,这是民众实实在在的生活行程,民族的共同记忆。史学也是人学,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综合体,完全可以写出有声有色的雄文华章。

  正当其时,有易中天呼啸而出,以史学家的思路,文学家的情怀,融汇正史野史、笔记小说、话本杂剧于一炉,娓娓道来三国时代的人物传奇,使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历史饥饿”者趋之若鹜,若痴若迷。此时此地若没有易中天,也有李中天、张中天出来,是时势造英雄,成就了易中天的声名。史学工作者应该感谢这一批先行者,促进了讲史热,为史学的通俗化打开了宽广的道路。

  这方面我也有切身的体会,十多年前我在《学术月刊》发表过一篇《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文章,邵燕祥先生看了说,你这文章很好,有价值。又问我,能有多少人看?我算了一下说,不会超过三四十人吧。他又说,专业刊物上只是给同行看,社会效益在哪里?这无异给我猛击一掌!是呀,不讲社会效益,那辛辛苦苦地研究又为什么?作为专业研究者我已觉悟太晚,信息时代正在改变传播方式,身在学术圈子里,头要伸出圈子外,新时代的史学已从治国理政的通鉴,走向为民众服务,随着史学读者的平民化,史学研究者需要改变写作风格,能上能下,能雅能俗,使读者乐于接受学术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职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讲史热缘于“历史饥饿” 刘志琴 2008-5-12 浙江日报000112008-05-120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