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三字经》,始于学术界热闹的一场“作者之争”。
关于其作者,历代学者存有两种争论。为《三字经》作注、修订的学者王相、贺兴思和章太炎,均以宁波鄞州学者王应麟为其作者。明清学者屈大均则在《广东新语》中提出,“乃宋末顺德人区适子所撰。”
2007年3月,这桩学术公案升级为属地之争。广东佛山市顺德区文体局对外宣布:将《三字经》作为本地的文化项目上报,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这个消息,从事《三字经》研究12年的宁波学者王重光颇为震惊。在他看来,这场学术公案,留存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他决定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很快,这次学术探究之旅就夭折了。王重光惊讶地发现,在宁波图书馆仅藏的一本《三字经》,还是时隔最近的章太炎修订版。即便是国家图书馆,仅藏的一本,也早已破旧不堪。而在许多大学图书馆更是难觅踪影。
在这些冷清的图书馆,王重光似乎找到了“作者之争”悬疑四百年之久的原因。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面向民间,会不会得到更多有关《三字经》的资料呢?去年11月,王重光所在的《三字经》编委会以宁波鄞州区和光明日报社为平台,开始尝试性地向海内外征集《三字经》古版本。
没想到,王重光所设想的《三字经》“民间之旅”,很快让他有所收获。
去年12月,他收到一封来自陕西省米脂县的邮件,里面有一封信和一本古版《三字经》。信中,这个人叫姬乃均,是陕北的一个农民,他从报纸上得知要重修《三字经》,认为“此等利国利民的好事,应当大力支持”。因此,当他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这本古版《三字经》后,便花50元钱买了下来,捐给编委会。
紧接着,今年2月,在北京工作的范世涛,也寄来一本自己珍藏的《三字经》,声明“过于珍贵,只供借阅看看”。或许是觉得不好意思,这位年轻人发动好友,跑了北京六七个古玩市场,淘到38本古版《三字经》,再次寄过来。
如今,在王重光的办公室,书柜里整齐地摆着3排版本各异的《三字经》,有200种之多。强大的“民间力量”,让他这个小小的办公室一下子成为全国《三字经》版本最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