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时期的自强之
歌
热烈祝贺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我省有300多万残疾人。近几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特殊意义的优秀残疾人自强典型事例。他们不屈厄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奋发进取,满怀豪情地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伟大实践,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奏响了一曲曲新时期的自强凯歌。实践证明,广大残疾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样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刊登其中的几个优秀残疾人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他们身上的那种精神和力量。
在第九届“浙江十大杰出青年”颁奖仪式上,金华市金东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职工杜剑平被授予“浙江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获得这样的荣誉太高兴了,我所做的一切还远不够。”和同龄人一样,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上勇夺八金的杜剑平在生活中是个喜欢玩网游的谦逊大男孩。面对鲜花和掌声,杜剑平真诚地说这些成绩实在微不足道:“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母亲、教练和残联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家乡人民的厚爱和鼓励,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任,也没有我杜剑平的今天。”
说到母亲,杜剑平的心中更是心潮澎湃。他说,是母亲余珍妹让他走上了运动之路,也是母亲让他学会了坚强。1985年,杜剑平出生在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桥东村。5个月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全身瘫痪,是母亲坚信他一定能好起来。那些年母亲抱着他四处求医,吃偏方、理疗……母爱似水,点点滴滴浸润杜剑平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在母亲的精心照顾和时刻鼓励下,7岁时的一天,杜剑平突然扶着墙站了起来……母亲顿时兴奋异常,头一次感到所有的苦都没有白吃。上学以后,母亲每天都背着小剑平上学、放学,对小剑平的照料更加无微不至。
杜剑平家所在的桥东村不远处即是当地颇为有名的二仙桥,桥下是孩子们经常玩水的地方,小剑平虽然腿脚不灵便,却不肯放弃游泳这个农村孩子最大的乐趣。他很喜欢游泳,感到一到水里自己的四肢就灵活多了,有时候一泡就是四五个小时。通过游泳,他感觉四肢变得比从前有力。初中毕业,老师提醒余珍妹去开证明:“剑平成绩不错,只要体育成绩能拿到18分,就可以考上中专。”从此,母亲成了杜剑平的游泳启蒙教练。她和儿子到小水塘里练游泳,一练就是一个夏天。母亲的辛苦和杜剑平的努力没有白费。1999年金华市首届残运会,杜剑平得了第5名。当年12月,在全省残疾人游泳比赛上杜剑平获得一金一银。此后,杜剑平更是战绩连连。2004年,他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雅典,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就创造了3金3银的奇迹。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第十二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浙江省劳模、浙江五四青年奖章、金华市劳动模范、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还当选为金华市政协常委。
现在,杜剑平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游泳馆里。他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备战今年的北京残奥会,努力提高体能,力求突破自己,争取更好的成绩,回报家乡人民的厚爱。
杜剑平:
残奥会上披金戴银
2007年11月,在日本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胡先民最终获得第二名,创造了我省残疾人选手在国际残疾人技能竞赛中的最好成绩。当年12月2日,省政府授予胡先民“浙江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并重奖10万元。胡先民因此成为我省技能突出受重奖的第一位残疾人。
今年37岁的胡先民,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身患骨髓炎导致右腿终生残疾。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他辍学学习木雕,开始了艰难的求艺过程。
1986年他师从马金品,在东阳南上湖半傍山木雕厂学艺。掌握了刀法基础后,其天赋为师傅高度赞许;后又师从防军清塘村老艺人周方春;业余多次随表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初伟潜心学习木雕装饰设计;1999年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学习传统人物雕刻。
冯文土大师毫不掩饰对爱徒胡先民的溢美之词。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当初胡先民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手里拿出的是冯文土早年出版的3万余字、近百幅图片的木雕专著的誊抄本。在这本誊抄本里,胡先民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已具备了相当的功底。这让冯文土做出了破格收他为徒的决定。冯文土说,勤奋对一名残疾人来说,更显难能可贵。
这以后,他常常是白天上班,晚上学习雕刻到深夜。为练好基本功,他常常几千次、上万次地练习,手被刻刀磨破后鲜血直流却浑然不知。
5年前,胡先民的木雕工作室正式挂牌,从此走上了创作与经营相结合的艺术之路。胡先民真人肖像木雕独树一帜,使他在木雕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2006年11月,在首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博览会暨2006年“中国红”首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上,胡先民送展的《百子闹春》荣获金奖。
一块80×80厘米的普通木板上,随着刻刀划出了漂亮的弧线,木屑纷飞,一匹漂亮的骏马振蹄欲飞。2007年11月,在日本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现场,胡先民的作品给苛刻的裁判留下了深刻印象。胡先民最终获得第二名,创造了我省残疾人选手在国际残疾人技能竞赛中的最好成绩。
“比赛前,我就很有信心,结果如愿以偿。为了今天的成绩,平时,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胡先民说,为参加这次国际比赛,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多月时间,设计、练习的各种雕刻不知其数。为了准确表达作品的真实意境,他与其他雕刻师一起睡在工作室里,每逢关键处,大家聚集在一起多次商讨处理方案。
干了20多年木雕的胡先民,对自己的成绩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会。
身体残缺的阮文龙,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艺术之手扮靓了全国170多座城市,他的城雕作品成为城市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去年11月8日,中国残联表彰了首届全国“自强创业之星”,阮文龙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残疾人。
阮文龙,出生在上虞农村,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了下肢残疾人,初中尚未毕业就因贫困而休了学。但从小酷爱美术的他,先是参加了当地美术培训班的学习,后又到杭州、新疆等地,当过油漆工,干过美术装潢,生活的磨砺始终无法改变他对艺术的痴心。
尽管当时他在家乡开办的装潢厂已经有声有色,但阮文龙还是忍不住报考了中国美术学院,两次失败均没有让他动摇。1993年,凭着过人的毅力,他叩开了中国美院的大门,成为一名大学生。
读书期间,他开始了在杭州的第一次创业。那时,他带着全部积蓄,在凯旋路上开了一家照片彩扩店。然而当全部15万元的投资变成彩扩设备后,由于不了解市场,半年时间就亏损了5万多元。
“这次创业的失败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懂行的不能做。”阮文龙说,他特别要感谢那段不堪回首的创业经历,正是这段弯路,让他的创业理念走向成熟。
“与其说悟性和机遇是创业成功的前提,不如说坚强的意志和诚信经营理念是创业成功所必备的条件。”
在中国美院读书期间,曾协助老师做过城雕设计的阮文龙,敏感地嗅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商机。把兴趣爱好与创业结合起来,阮文龙抓住了机会。2000年9月,他创办了杭州亚龙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第一家民办的城市雕塑设计研究院。
30万元启动资金,7名员工,阮文龙就这样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但热情并不能带来商机,3个多月时间,公司没有接到一单生意。尽管一再压缩开支,但每月2万多元的开支,还是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又过了3个月,虽然业务仍很少,但业务员不断反馈的信息还是让阮文龙看到了希望。临安市中心要建和平鸽雕塑——业务员带来的这个“大买卖”信息,让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拖着残疾的腿,一趟趟地跑临安……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这笔业务的最终成功是他第30次到临安。那一次,负责该项目的局长刚好去外地开会,他就一直在这家单位门口等。傍晚时分,好心人告诉他局长在开完会后直接回家了,他立即与业务员把局长“堵”在了家门口,局长终于被他的执着感动了。
就这样,阮文龙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艺术之手扮靓了全国170多座城市,为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胡先民:
世界级能工巧匠
阮文龙:
扮靓170多个城市的
创业“明星”
胡剑仅有一条腿,却跳出了优美的舞蹈,唱出了深情的歌曲,演出了幽默的小品。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他和同样只有一条腿的同伴张菁一起表演的小品《从头再来》排名该项比赛第一,获得了金奖。
1981年,6岁的胡剑刚跨入快乐的童年,却遭遇了不幸,一辆卡车压断了他左腿,小腿以下全部截肢,这一不幸也截走了他快乐的童年和童年飞扬的梦想。但年幼的他尚不知道自己与别人有什么区别,“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什么,还以为自己被截去的小腿,有一天会长出新的。”
当胡剑终于知道失去了一只脚意味着什么时,好强的他决定不认输。上初中时,他在同学的帮助下,偷偷地学起了自行车。在无数次的摔倒之后,他终于可以用一只脚骑自行车满街跑了。
初中毕业后,胡剑因为自己对音乐的酷爱,来到一个朋友开的歌厅去帮忙放音响。闲暇之余常与朋友一起唱歌。1994年,龙泉市举办企业界“十大歌手”比赛。“当时是歌厅的朋友极力鼓励我去报名,还给我出了报名费。”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胡剑以绝对优势成为了“十大歌手”之一,这之后他的自信心大增,1996年他又参加了龙泉市的“十大歌手”大赛。胡剑《百年一梦》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龙泉市残联副主席季淑珍。大赛结束后,季淑珍把他的个人情况和照片一起寄给了省残疾人艺术团。1998年夏,他被省残疾人艺术团录取了。
胡剑刚进艺术团时担任歌唱演员,后来,老师鼓励他学跳舞,当时他想这是不可能的事。老师就把别的残疾人跳舞的录像带找来放给他看。看后,他激动不已。
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拐杖的胡剑,要他丢掉拐杖去跳常人都难以完成的舞蹈动作,其困难可想而知。他觉得自己这点残疾算不了什么,比起没有双脚的,他还有一只;比起聋哑的、失明的,他的世界要比他们精彩许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9年来,胡剑在省残疾人艺术团勤学苦练,演艺水平不断提高,参加了数百场的演出。从省内演到国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同年,他还作为团里唯一人选,参加了亚太地区蒲公英国际音乐节演出。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这样评价他们:“很荣幸观看浙江省残疾人的精湛演出,或许他们在身体上存在某方面的残缺,但在人生路上却是逆流而上的奋斗者,显示了人类排除障碍、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与斗志”。
2005年,由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胡剑在这次汇演中参加小品《从头再来》的演出。胡剑说:“这个小品,说的是一个残疾青年非常颓废,意志消沉,拄着双拐来到酒吧酗酒,酒吧的女老板注意到之后,就去开导鼓励他。这个残疾青年说她不残疾不会理解残疾人的痛苦的时候,酒吧女老板亮出了自己的假肢,以自己顽强面对生活的精神,让这个残疾青年重新唤起对生活的热爱。我演颓废青年,酒吧老板是杭州越剧团的张姐来演,她在车祸中失去了右腿。剧情是需要我痛哭流涕的,在排练的时候,我都没有哭出来。汇报演出的时候,我想起自己曾经也迷茫过,竟情不自禁地哭了。”
目前,胡剑正在紧张拍摄2008年北京残奥会献礼片《绽放》,他担任影片中重要角色之一。
胡剑:
独腿舞出春之旋律
杨云飞:
肩负300万残疾人
重托的省人大代表
今年1月16日上午8时37分,身穿喜庆的玫瑰红色外套、撑着拐杖,省人大代表杨云飞和宁波象山的肢残人杨永明一起,满怀喜悦地走进省人民大会堂东大门。作为新当选的省人大代表,她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8岁那年,杨云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从身后冲来的一辆自行车撞倒,顿时倒在血泊中,失去知觉。当她被人们送到医院后,残酷的事实使全家惊呆了,杨云飞的四肢连同两根胸骨被压断,且脚骨连接十分艰难。此后,杨云飞被医疗部门定为一级残疾。面对残酷的事实,家人没有放弃让她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再苦,也要让女儿上学。在这之后的15年里,她的母亲蒋冬英以博大的母爱和超乎寻常的毅力,把女儿从一个双手双脚摔断、全身几乎不能动弹的废人呵护成为一名社会有用之才。
杨云飞虽然身高仅1.2米,体重仅有28公斤,但在1999年高考中以579分的好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学校、社会都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大学期间,学校针对她的特殊情况,特批准安排1间单人房,装上电话,供她母女俩使用。她也凭着超人的毅力,能用拐杖使自己站立起来,并能短距离行走,残疾等级也由一级改为二级。
杨云飞自强自立的精神感动着大家,她于2001年11月6 日光荣加入了党组织,还参加省“自强报告团”巡回到各地作报告。2002年11月被评为杭州市首届肢残人自强之星,连续多年获省残疾人大学生自强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
2003年7月,杨云飞大学毕业,在许许多多人的关心爱护下,她来到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报到上班。从此,背着残疾的女儿上完小学、初中、高中,陪伴女儿又念完大学四年的母亲蒋冬英,欣慰地回到了老家温岭农村。杨云飞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从事的残疾人工作中。
“高票当选省人大代表,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杨云飞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她说,作为一名重度残疾人,能当选省人大代表,更要珍惜这份荣誉和这次参政议政的机会。为此,她深入社区基层,通过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一口气向省人大递交了5份建议,内容涉及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公共场所免费对残疾人开放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
杨云飞在接受走访时表示,首次当选人大代表,在她瘦小身体背后站的是浙江300多万残疾人。一时之间,杨云飞觉得自己变得很强大。“我是残疾人的代表,更能体会到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艰辛和实际困难,因此一定要尽我所能,反映他们的心声。”
没有双臂的王争,用同样灵巧的双脚书写人生。他成了百年学府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半年前获得了浙江大学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同时也成为“康恩贝自强奖学金”特等奖的获得者。
“这是小时候太调皮的结果。”意外失去双手的不幸,对于王争来说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时他9岁,读小学三年级,放学后到妈妈厂里玩。趁着大人不注意,他偷偷溜进了忘记上锁的变压房,结果不小心碰上了高压电。
失去双臂后,父亲买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告诉王争必须学会坚强。那时每天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像舞蹈演员一样压腿,因为必须有一双足够柔韧的腿,才能帮助他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父亲还要求他学习脚趾的控制力,要让10个脚趾和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
就这样,他开始自觉地练习平衡,每天像舞蹈演员那样压腿,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几年后,他终于可以自由地奔跑而不摔倒,且学会了自理生活。
最难的还是写字,父亲教他用嘴和脚趾写字,规定每天要用嘴写200多个毛笔字,一开始很不习惯,往往字没有写两个,口水就打湿了作业本。5年多时间,他终于能用嘴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家里的笔杆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牙印。也由于每天咬笔练字,眼睛离纸面很近,他的视力从2.0变成了200度近视。
2001年,王争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王争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没有双臂的残疾人,能进入这样一所名牌大学,这在过去,我连做梦也难以想象。”
在浙大的6年里,王争不仅获得了“竺可桢奖学金”,成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博士研究生,而且还获得了“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和“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读博一年时间,他已有两篇论文在国内权威的《经济研究》期刊上发表,特别是今年初,他应邀参加英国诺丁汉大学“留英中国经济学学会年会”并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这份学术成就也成了浙大在读博士生的骄傲。
王争告诉我们,他的成绩很令人欣慰,但背后,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就拿他曾经研究过的“最优专利制度”说吧,这个选题是他和一个同学在讨论中发现的。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发现问题,到搜集文献、阅读文献,他一共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阅读了60多篇外文文献,做了大量的摘要和札记。之后,他开始设计模型、修改模型,并作了数值分析,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他不是在教室里仔细推导,就是在寝室电脑上做数值分析和论文写作。
王争深有体会地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能与不可能之说,就看你怎么去做。只要你努力了,不可能也能成为可能。”
王争:
无臂博士喜获
“竺可桢”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