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省首台大中型发电机组台州电厂12.5万千瓦机组,到秦山核电一期及二期、三期,再到如今遍布全省乃至全国的火电燃煤机组脱硫工地,王信的从业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微缩的浙江发电行业简史。
如今,四十岁出头的王信是浙能集团公司所属的浙江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说,他是幸运的,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浙江工业学院大专毕业,就赶上电力需求激增,电厂建设如火如荼的好时候。
“那时候,电力施工企业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王信说,当时他所在的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3000多人,只有52名技术员,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王信很快就被任命为火电公司在秦山一期常规岛项目的项目经理。
“从那时起,我就感到知识不够用。”王信说,因为施工繁忙,只有在工余抽空自学。几年工地苦读,他拿到了本科文凭,并获得了火电基建的一级经理资质。
正是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所以对火电机组提出环保脱硫新要求时,王信又一次被看中了,并参与了省内乃至国内最早一批国产化脱硫工程。作为温州电厂三期脱硫工程项目经理,他们创新利用火电工程调试时的不稳定烟气,同步调试脱硫工程,首次实施了环保脱硫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完成了在当时国内多数专家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脱硫效率达到国内先进的95%以上,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电力是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少新技术都在飞速发展,新装备层出不穷,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赶上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有知识才能勤创新。”王信感叹地说。目前在公司里分管工程施工的他,在全国各地有8个工程在同步进行。如今他手下都是“学生军”,公司100多人,只有两三位员工是大专学历,其他都是本科以上,博士硕士也不少。王信自己也忙里偷闲,在浙江大学攻读环境化学硕士课程。
“年纪大了,再啃英语难度不小,但读点环保的课程,对我这个学火电热机工程又转行搞环保的人,肯定有帮助。只是现在工程太多,很多时候都在路上奔波,只好在路上记单词了。”王信谦虚地说。
今天下午,当笔者再次拨通王信的手机时,他正在赶往安徽凤台电厂脱硫工地的路上。
通讯员 张力 耿焕丽
本报记者 张帆
(本报杭州5月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