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杭州湾跨海大桥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你看你看
七彩的虹
· 海盐:“大桥就像聚宝盆”
· 慈溪:“阿拉日子越过越红火”
· 网友感言
· 宁波一老人
写歌赞大桥
· 读者连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盐:“大桥就像聚宝盆”
本报记者 陈培华 沈建波 通讯员 汤燕萍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紧张施工,杭州湾跨海大桥今天迎来了通车的日子,海盐成千上万的群众如潮水般涌向大桥北岸,争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他们中,有因建造大桥而拆迁的农民,有在新区内企业务工的农民工,有冲着大桥前来投资办厂的商人,也有一早就从海盐县城赶来的居民。尽管身份各不相同,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激动和自豪。

  今年48岁的周爱萍一口气连拍了十几张照片。她说:“这座桥就像一个聚宝盆,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桥新区内的两万多名农民,有着同样的体会和期待,他们的生活,因大桥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几年,新区内一万多名被征地农民经免费技能培训,在企业里当上了电焊工、叉车工、维修工,另有3000多名农民经商办企业,人均年收入3年增长近3000元。带着发自肺腑的喜悦和期盼,他们自发围拢到大桥边,表演起各种文艺节目。

  36名来自海盐各小学的孩子用画笔在36米长的画布上绘写着自己对大桥的祝福。今年8岁的张羽庭说,父亲在大桥指挥部工作,每天工作都很忙,今天看到大桥,真为爸爸骄傲。三毛小学的盛魏佳,家就住在大桥边,他说:“我是看着大桥‘长大’的,我们国家太了不起了,我以后还要为大桥画更多的画。”

  十几公里长的海塘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观桥的人群。今年23岁的周一丹迎着海风用手机给南岸的男朋友打了一个电话:“男友在宁波工作,以前因交通不便,见个面很不容易。现在大桥通车了,相聚多方便呀。”

  在拥挤的人群中,来自江苏淮安的外来务工者李霞是新区一家制衣厂的缝纫工。从宿舍的窗口望出去,李霞就能望见大桥。她说:“作为新海盐人,我们同样期盼大桥带给我们更美好的生活。”

  (本报海盐5月1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杭州湾跨海大桥特别报道 00002 海盐:“大桥就像聚宝盆” 本报记者 陈培华 沈建波 通讯员 汤燕萍 2008-5-2 48256F32002924A64825743C00489848[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