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两千年前的精美瓷乐器会唱歌
· 当地村民说:
没想到耕种翻土一锄头挖出个大宝贝
· 专家们解释:一个“仿”字说明当时的越人很务实
· “隔壁邻居”称:浙江德清是无锡鸿山大墓出土礼乐器的生产地
· 考古队坚信:
找到窑床比发现瓷器
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地村民说:
没想到耕种翻土一锄头挖出个大宝贝

  胎质细腻致密,质地坚硬,叩之发音清脆,釉面匀净莹润,能与成熟青瓷媲美——4月25日,记者有幸跟随国内外考古专家,再次与2000多年前的精美瓷器零距离接触。

  放眼亭子桥60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四周被一片翠绿的竹林所环绕,整个发掘场地用大小不一的塑料布盖得严严实实。下午时分,几位看场的工作人员,为远道而来的专家掀开了它们神秘的“盖头”,2000多年前的战国窑址展现在人们面前:7条长龙形的窑炉遗迹和其间布满的碎瓷片,与周边的黄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山坡最下面的那处被考古队员称为2号窑炉的窑址,保存最为完好,窑炉边散落着大大小小、图案清晰可见的青瓷碎片。窑炉的不远处便是静静流淌的东苕溪,战国时期,高档次的仿青铜礼器与乐器,正是从这里运向越国的各个地方。

  “战国时期的瓷片怎么会露出地面?”——德清县博物馆研究员朱建明向记者这样描述道:早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的时候,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亭子桥窑场的蛛丝马迹。在野外文物巡查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少数碎瓷片,拿回博物馆请专家看过后,认定瓷片质量很高,附近可能有古代窑址。

  “由于常年耕种、翻土,有些瓷片被我们的锄头带到了地面上,没想到一锄头挖出个这么大的宝贝。”村民们高兴地说。朱建明介绍,因为最近这里有项工程要进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清县博物馆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据考古人员掌握的资料,亭子桥窑址附近,至少还有25座同时代的窑址。

  “这次出土的瓷器碎片数以吨计。”德清县博物馆馆长俞友良指着一堆堆如小山似的瓷片说,“队员们把陆续取回的大量有用瓷片已经分门别类,并修复出了部分器物。”在德清县博物馆一楼的展馆内,满地的瓷片静静地等待着高手们的小心拼接。    

  修复工从瓷器堆中抬起头:“礼乐器可以敲出声音来的。你看上面还留下了当时窑工黑糊糊的手印,可能是不小心弄上去的。这一不小心,好不容易烧成的瓷器,可惜就成了废品。”

  在博物馆的一角,放着几十件体形各异的修复好的瓷器。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镂孔长颈瓶、尊、簋、罍、罐、三足壶、鉴等,器类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一件仿青铜的提梁和两个嘴的礼器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它的外形像“虎子”,虎子就是古人用的夜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亭子桥窑址发掘领队陈元甫在一旁为记者“答疑解惑”:一个嘴的叫“虎子”,就是古人用的夜壶;两个嘴的是盛酒的器皿,叫“提梁壶”。仿青铜器的乐器包括甬钟、钩鑃、錞于、悬铃和悬鼓座、三足缶等。这些乐器的大小与实际能使用的青铜乐器差不多,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同类实用青铜器,器物上还饰有精细的云雷纹,完全是陪葬用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5 当地村民说:
没想到耕种翻土一锄头挖出个大宝贝
2008-4-28 浙江日报000152008-04-28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