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资讯
3  4  
PDF 版
· 推进区域科技进步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浙江省第三批科技强县(市、区)精彩集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省第三批科技强县(市、区)精彩集结
  2006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名单

  一、优秀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

  二、优秀县(市、区):杭州市滨江区、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市、宁波市江北区、宁海县、温州市龙湾区、瑞安市、湖州市吴兴区、嘉兴市秀洲区、海盐县、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县、东阳市、义乌市、武义县、江山市、常山县、舟山市普陀区、台州市椒江区、临海市、缙云县、云和县

  浙江省第三批科技强县(市、区)精彩集结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双创”总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其中“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列在第一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体是企业,基础在市县。2004年以来,我省各地把创建科技强县(市、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层层落实,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已有三批共46个县(市、区)创建成为科技强县(市、区)。在不久前召开的2007年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对获得第三批科技强县(市、区)称号的宁波市海曙区等10个县(市、区)进行了表彰并授牌。

  海曙区

  开拓创新 努力凸现科技工作特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海曙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如何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区委、区政府创新科技工作思路,及时跳出以项目做科技的简单工作模式,紧紧围绕我区“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及市政府“中提升”战略,拓宽科技工作领域,初步形成了符合城区实际,且具有海曙特色的科技工作之路。

  一是做好“渗透”文章——“引领发展”。把科技工作渗透到海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载体。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提高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由区政府投资的科技创业大厦面积达6万平方米,为该区科技企业的集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用科技手段强化政府服务与城市管理,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发了具有“经济服务、居民投诉、社区服务”三大功能的服务软件,在全国率先成功创办了“81890”。投入科技经费打造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公安图像信息服务平台和视频监控网络,提高城区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做好科贸结合文章——“支撑发展”。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商贸业态结构,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培育了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产品及软件的销售服务中心,使海曙成为宁波数字化产品销售中心、数字化工程设计中心,同时也为广大IT厂商和经销商搭建了沟通和发展平台。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创新商贸物流服务模式,打造两大平台,面向广大消费者的B2C电子商务平台—— “82生活网”和面向国内外生产商、供应商、采购商、贸易商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中国企业贸易网。

  

  江北区

  营造创新环境 增强创新能力

  

  全区上下以创建省级科技强区为目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优化自主创新氛围,培育创新主体,实现由江北制造向江北创造转变,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统一思想,把创强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创强为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抓手,进一步健全了组织领导体系。落实措施,切实推进创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健全配套政策,把科技工作列入区综合考核。编印《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建立科技联络员制度,加强对企业指导培训。明确重点,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创建的“双三十工程”,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设立“科技专家江北行”活动平台,举办院校企业“双百联动”活动,与宁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1+7”区校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科普,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强化支撑,建立自主创新的长效保障机制。在资金、人才、平台、项目等方面进行强化,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00余项,投入扶持资金3500余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超过5亿元,实现项目产值超过50亿元,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15项。

  

  宁海县

  突出创业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宁海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被列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为突出科技创业创新主题,着力推进科技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实。宁海县坚持把科技工作列入每年党政工作的主要目标,强化镇乡(街道)科技进步目标考核。着力推进机构建设和科技经费投入。在企业和镇乡(街道)建立了科技联络员队伍,设立了县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县科技孵化种子资金、县科技投资担保资金等专项资金。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建成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完成全省首个县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建立了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宁海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文教用品检验检测中心,建成浙江省塑料模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浙江省汽车配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成省内第一所由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产学研基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机电学院”。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县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6家,200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亿元。着力推进有机和绿色农业发展。建成浙江东海岸无公害农业基地等30个规模农业基地,其中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鹿城区

  实施六大创新 创建科技强区

  

  近年来,鹿城区通过实施“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路径创新、品牌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六大创新,全面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成效显著。

  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区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1654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2460万元,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3.5%,增长了48.7%;企业技术开发费增加了38.1%。专利工作全省先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现有9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007年全区专利授权量为1430件,人均专利授权量每万人21.04件,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群不断壮大。现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92家,其中国家级、省级3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断上新台阶,2007年全区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9家,有28家产值超5000万元。另外培育了省级科技型中小企5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培育各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6家,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院校开展科技联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效显著。开展制鞋支柱产业科技重大攻关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专项120多项,获各级科技经费支持2080多万元。开拓创新加大科普宣传。投入了157万元构建立体科技宣传模式,全方位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龙湾区

  创建科技强区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2007年,龙湾区全面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全区科技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先进区、浙江省科技强区、浙江省知识产权(专利)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龙湾区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从2005年的第75位跃升至2006年的第19位。

  一是围绕科技强区主攻目标,营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出台了三个重要的政策文件,成为龙湾科技发展的指导纲要。2007年,区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926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3.5%。同时有效带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4亿元左右,R&D经费投入2亿多元,企业技术开发投入近5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导向作用。

  二是围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验收认定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已有59家,其中省级科研开发中心18家。同时,正积极创建省级阀门行业与食品制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龙湾滩涂养殖园区孵化器建设。

  三是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应用。强化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通过校企合作、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2007年获得了国字号科技项目22个,省字号科技项目25个。强化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截至2007年,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9家。

  

  瓯海区

  打造科技强区 构建和谐瓯海

  

  瓯海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自主创新大会精神,围绕打造“科技强区”,构建和谐瓯海,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推进瓯海科技进步事业发展。

  近年来,瓯海区委、区政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瓯海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层次,调整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全面发展。一是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提升企业产品质量。近五年来,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27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二是以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区建成各级各类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74家。三是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争取未来发展空间。先后建成了瓯海培训中心大楼、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省级包装行业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规划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的瓯海总部经济园已开工建设。瓯海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市”、“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中国锁都”、“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秀洲区

  创强创先结硕果 创业创新谱新篇

  

  近年来,秀洲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科教强区战略,成功创建了省级科技强区,同时也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称号,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一是科技平台实现新突破。全区共创建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其中省级以上2家,已创建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8家,已培育市级以上各类科技企业100多家。在全省率先依托民营企业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率先推行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覆盖工程。

  二是科技合作得到新拓展。大力实施“架桥工程”,深化与浙江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等的合作交流,其中秀洲区与浙江理工大学的合作被浙江理工大学誉为合作典范。目前全区已有25%的规模企业与大院名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三是科技专利再上新台阶。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示范镇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协调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机制。仅2007年就认定区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专利申请量300多件,授权量260多件,企业专利产业化率达到80%以上。

  

  海盐县

  创建科技强县 建设滨海新城

  

  2007年是海盐县科技创新取得辉煌成绩的一年:该县再度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成功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浙江省科技强县,并被评为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以科技创业园为龙头,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海盐县创建的占地8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海盐科技创业园,截至2007年底,入驻企业累计35家。科技孵化器被认定为省级专业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带动了海盐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全面实施和推行企业科技联络员制度,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全县135位企业科技联络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申报和列入的国家、省、市、县级科技计划及项目占全县总数的7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

  狠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围绕县域特色产业,海盐县把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工作突出抓好。目前全县已有县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6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1家,其中省级10家。2007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97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6.43%。

  形成“点状、块状、线状”三种模式的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农业科技再创优势。一是以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点状模式。二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块状模式。三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线状模式。2007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4.2%;农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9元,同比增长11.6%。

  

  东阳市

  发展高新产业 推进自主创新

  

  东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为目标,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创新载体、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和建设。

  近年来,东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科技扶持激励政策措施,加大了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有效地推进了全社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工作。2007年,东阳市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通过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123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位列全省前茅;全市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81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26家;全市拥有各级专利示范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专利示范企业6家。2007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573件,同比增长了150%;农业科技成效明显,全市拥有金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2007年,东阳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市”、“浙江省科技强县(市、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玉环县

  创建科技强县 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玉环县始终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整个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作为创建科技强县的抓手。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实行补贴,对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给予奖励。二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几年来,玉环县鼓励企业在自己的内部建立研发中心,在人才、技术集中的城市建立研发中心;特别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并给予奖励。三是全面推进科技合作,有效突破科技创新瓶颈。从玉环汽摩配这个主导产业入手,开展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编制了《玉环县汽摩配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举办了玉环汽摩配产业高峰论坛等。从2006年开始,玉环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科技活动周,邀请了60所高校和350多名专家参加,达成了合作项目和意向项目166项。四是积极打造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科技的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基础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初步形成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框架。五是积极引导申请专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几年来,玉环县积极引导企业申请专利,落实专利奖励政策的兑现,每年安排专利奖励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奖励专利人,大大地激励了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2007年全县专利授权量达到68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件,每万人专利授权量达到16.7件。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09 浙江省第三批科技强县(市、区)精彩集结 2008-4-25 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07;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06;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22;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21;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09;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0;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1;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2;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3;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4;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5;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6;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7;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8;浙江日报000092008-04-25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