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劳动光荣”就这样形象生动
· 年级越高,越想当精英
· 关注劳动本身的快乐
学习从兴趣出发选择职业
· 职业价值观的未来演变
从“劳动光荣”到“工作幸福”
· 引导孩子的职业价值观
厨师家长上了学校课堂
· 怎样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快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怎样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快乐
  在过去的时代,劳动离孩子们很近,学校的大扫除、家中的家务活,他们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还有许许多多赞美劳动的歌儿,被他们轻快地哼唱在嘴边……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似乎离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了。——难道生活好了,劳动中的快乐也不见了?

  很多时候,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并不是孩子们的过错。

  爱劳动的孩子哪儿去啦?

  有这么一件真实的事儿:为迎接大型的教研活动,某学校举行大扫除。三年级六个班的班主任分别带领十多个学生正在清扫地面。到了放学时间,一位家长走过来,看着扫地的孩子,冲着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这是在折磨孩子!”说完拉着孩子便走。

  事情的发展往往很有戏剧性,第二天的教研活动中,请来的特级教师上作文课,题目是“爱劳动的大红花该给谁”。课堂上被提名的学生不少,但都是做值日、锁门等轮值性的份内事,全班40个孩子,硬是没哪个孩子被公认为“爱劳动”,大红花也就没了得主。

  爱劳动的孩子哪儿去啦?

  笔者曾对不同学校的100位六年级学生家长做过一次调查,在“您的孩子是否乐意做家务”一栏,填“乐意”的18位,填“有时乐意,有时不乐意的”13位,剩下的69位都填“不乐意”;在“能否主动做家务”一栏,填“能”的只有9位。

  劳动教育要科学

  孩子不爱劳动,原因何在?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不首先深思。

  毋庸讳言,时下家长们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普遍带有“轻视”或“忽视”的色彩,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办到;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学习好,不爱劳动不是大过错;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现在还小,一切事情由家长包干是情理之中。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缺少的是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啊。

  同时,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但是一些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有些教师单纯把劳动当成一种奖励手段。如值日生只请那些在老师看来听话、能干的孩子,而那些调皮、能力差的孩子很难当上值日生。而有些教师把劳动当成一种惩罚手段,让那些调皮的、犯了“错误”的孩子去劳动。

  有些教师常常以某种原因或理由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和机会。如嫌孩子做得不好,“笨手笨脚”的,增添麻烦,不让孩子参加那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更多的是老师对孩子的劳动不加指导,孩子们体验不到劳动成功的快乐,渐渐地失去了对劳动的兴趣。

  从中可以看出,缺乏科学性的劳动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对劳动的依赖心理、厌恶心理、自卑心理及畏惧心理。

  让孩子寻找劳动快乐的妙招

  一位曾赴日本进行教育考察的教育专家说,在福冈玄洋小学,他目睹了日本小学生每天两次跪在地上擦教室地板的情景,那份认真与卖力,令他至今难忘。访问期间,他也曾住进普通日本人家里,目睹了上三年级的女孩每天为全家人做早餐的情景,那娴熟的动作,让他这个“外国人”看了,直竖大拇指。这位教育专家说:看得出,日本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劳动意识,在劳动面前绝不退缩,而且很会劳动。

  联合国曾组织调查过一些国家小学生每日平均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美国1.2小时,泰国1.1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而我国仅12分钟。

  为此,有专家对强化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建议:

  重视“扫地抹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要他们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而观念一旦确立,就会成为指导人的行为动力。

  改革劳动课堂。不局限于手工制作之类的劳动课,还应该让孩子在风雨中、在烈日下付出体力、流出汗水。校园建设可让学生参与:搬砖、运石、植花种树、浇水锄草、抬土填坑等。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意义。

  组织社区服务,让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学校与居委会、家长配合,建立学生社区服务队,开展社区劳动服务,清洁打扫、水电维修、赡养老人、扶危助残,定劳动区、设服务点、结帮扶对子,并作好劳动记录。

  建立劳动基地,学校可与附近的农村、工厂联系,建立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农忙季节或节假日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收麦、插秧、挖地、搓玉米、运肥料;到工厂或建筑工地帮工人运材料、刷瓶子、贴标签;到商店街头去卖报、洗盘子、送货、收废品。让孩子体会在社会上生存的艰辛,明白“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怎样让孩子找到劳动中的快乐 2008-4-24 48256F32002924A648257433004AA32D[A1-沈宇翔≈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