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奥运会上,中餐第一次进入奥运食谱,而且占了30%的量。蔡同一说,在斟酌奥运食谱的过程中,他们把1000个中餐的推荐菜式推荐到奥组委,需要奥组委批准。
别看中餐只占了奥运食谱的30%,但是专家们为食品安全费的心思一点也不比那70%西餐少。“中餐太复杂,用料复杂,还有很多辅料。使用的材料越多,隐性的不安全因素就越多,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蔡同一说。
但复杂而精致也正是中餐的魅力所在,中餐在面临奥运会挑战的同时也与巨大机遇相逢。“通过奥运会,韩国的拌饭、日本的寿司都走向了世界。那么中餐呢?我相信奥运会对中餐一定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餐的影响要延续到奥运会之后。”蔡同一说。
为了使中餐能迅速为全世界各地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们接受和认识,专家们还要做许多食品安全以外的工作,比如翻译菜名。很多菜名翻译的方法是解释做法,比如咕咾肉,英文直译就是“鸡肉加甜酸酱”,后面再写上拼音,然后配图。“这是为了让外国朋友看得见、吃得到,还能带得走。”他说。
蔡同一说,虽然还不知道哪些中餐能够进入奥运食谱,但一定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我希望奥运会能够帮助外国友人体验中国传统餐饮文化和理念,比如食养,让中餐真正走向世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