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件事,它让我学会了坚持。一路上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我相信,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一定会成功。”杨易说。
他看待“助学”这件事,无非是在力所能及之时,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自己也收获了更多的幸福。这一点,胡余锦明也颇为赞同。
胡余锦明,1936年出生在北京,14岁到美国。她的父亲余天休是中国早年著名的社会学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在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1929年,余天休成为西安中山大学的校长,这所大学就是后来的西北大学的前身。
胡余锦明毫不掩饰对父亲的崇敬,“开发西北,关注教育”。这是父亲80年前就提出来的,胡余锦明说也成为她一直以来的夙愿。2000年起,她就在贵州资助了1000多个贫困生,此后她一直在寻求扩大教育助学的机会。
杨易和胡余锦明的忘年交,是从杭州的一次偶遇开始的。胡余锦明曾经资助的一名兰州籍的学生考上了浙大,2002年末,她亲自来到杭州看望这个年轻人。同样也在浙大求学的杨易,由此结识了胡余锦明。
出乎意料,他们都在关心同样一个问题——西部该如何发展自己的教育。胡余锦明说这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父亲80年前就追逐的梦想,杨易则承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是他的家乡。
从小在兰州长大的他,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曾经萌生过这样的念头。他召集了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了的中学同学,想以高中班级的名义,设立一个奖助学金,但是最后没能成功。
“是胡女士有这份爱心,我只是帮助她去实现而已。”那之后的五六年,杨易成为了胡余锦明管理的教育基金在中国的主要联络人。
到今天,他们已经在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设立了奖助学金,并在西北师范大学附中、兰州二中、榆中恩玲高级中学、榆中九中等甘肃省多所中学设立奖学金。
获得胡氏教育奖资助的李子拉子,是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四川布拖县的一个名叫菲洛达的小山村。那里至今还没有通路、通电,全家仅靠种土豆、燕麦来维持生计,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到300元,而他是有史以来全乡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他们就是未来,改变一个地区的希望。”胡余锦明说,这就是教育必须被关注的原因。她常常以一个人为例,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多年前介绍杨易和胡余锦明结识的那个甘肃学生,后来读了研,在IBM找到了工作。“也就是说,你们的人生将因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