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一个年过七旬的华裔老人
追逐80年前父辈西部教育发展的梦想
· “公益性格”正成为
“80后”的自觉选择
· 一个学计算机的博士生
凭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受褒奖
· 携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
资助的效应有了“延续性的示范作用”
· 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捐赠的文化”
· “给予”的快乐:两代人的教育梦想接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捐赠的文化”

  从洛杉矶到上海的航班,胡余锦明买的是经济舱。年过七旬的老人,宁愿蜷缩在狭小的座位里,坚持十几个小时。可是她每年在中国西部发放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金额总数将近一百万元。

  像“西北大学余天休助学金”就明确规定,主要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该助学金每年资助60名学生。

  去年,胡余锦明访问西北大学的时候,西北大学的校长孙勇送给她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她的父亲余天休亲笔题名的《西安中山大学日刊》。这让她觉得惊喜,也很高兴自己正在实践着父亲80年前的理想。

  下个月4号,胡余锦明还准备去北大,参加它的110周年校庆。更重要的是,她将和北大社会学系商谈一个讲座项目,从今年秋天起,邀请全世界最知名的学者到北大开讲座,举行会议。这一次,她准备出资500万元。

  杨易说自己从这个老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些都会使他终生受益。他18岁离开大西北,到杭州求学,在这个城市度过了最难忘的9年。

  “这里的市场活跃,经济发达。人们更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过去大家更多的是向社会索取,现在要学会付出和给予。”他觉得,社会财富积累起来之后,应该形成一种“捐赠文化”。

  他说,金钱在吝啬的人手里,没有任何作用。而在有爱心的人的手中,就可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希望,人人都有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识,捐赠是付出的过程,用来表示一种对社会的感谢。至于钱多钱少没有本质差别,心意一样。

  因为知道水的珍贵,杨易捐给了甘肃省慈善总会1200块钱,在西部捐了一个水窖。最新让他高兴的消息是,经他牵线搭桥,一家慈善机构这几天就要派人到兰州去,准备在甘肃最贫困的地区免费培训50名英语教师。

  有一天,杨易在自己的电子邮箱里发现了一封邮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也是一名受过胡余锦明资助的兰州学生,刚刚考上了浙大,知道杨易也在浙大就读,就向他咨询如何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尽管还只是一名在校的学生,杨易觉得自己的角色相当丰富。因为他参与了有意义的工作,而生活得精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捐赠的文化”
2008-4-23 浙江日报000102008-04-23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