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南水乡重现水清河畅
海盐河道整治保洁成效显著
本报讯 (通讯员 赵丹 区报道组 吴怡之 吴桂潮) 这段时间,新塍镇潘家浜村张家港处一片桃红柳绿,每到傍晚时分就会有不少村民来到张家港生态河道两岸散步闲聊,体验劳作以后的闲适和快乐。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农家乐”火了,村民们都说,秀洲区生态河道工程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前亲水性差、与地面生态景观不协调的刚性护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坡护岸、叠石护岸等生态护岸。近年来,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秀洲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创建环境优美的“生态河道”。秀洲区水系发达,但之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不少河道内淤泥沉积,水质下降,污染严重。为此,从2006年开始,该区在完成河道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尝试建设内河河道全生态生物护岸。
在新塍镇潘家浜村张家港,河岸上种植着大量美人蕉、黄菖蒲等喜水特性的植物,它们因发达的根系起到坚固河堤和净水作用。整个护岸通过多种植物配置,已形成了一个原生态的河岸植物群落,既达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效果,还兼具了景观功能。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新塍镇还将在陡门村、小金港村、富园村等5个村新建生态护岸5公里,进一步改善全镇水环境。
不同的河道等级,不同的河道功能,秀洲区各村构筑起不同的护岸生态格局。除了全生态生物护岸外,新塍镇在潘家浜村桐河桥港,引入了“鱼巢式生态护岸”技术,一方面保证护岸的高度坚固性,另一方面也使水土能自由接触。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砌石护岸造好后,村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鱼儿、青蛙、螺蛳纷纷聚到这些“生态窝”里栖息、繁衍。加上两岸新设的多层次绿化带,逐渐形成了良性的河流生物链。结合生态建设和旅游开发,2006年,王店镇建林村在村里建起了“鱼巢式”、“生物桶式”、“双圈式”三种不同形式的生态护岸,村庄环境日益优美,如今该村的“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
据区水利局有关人员介绍,秀洲区已建成生态景观护岸20公里,今年将继续实施10公里。生态景观护岸工程每米造价在200元左右,通过实施生态护岸工程,今年全区可节省水利资金200万元。同时,今年秀洲区将实现全区1702公里河道保洁全覆盖,继续推行河道长效保洁机制,达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水无垃圾的“三无标准”,让全区的水环境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本报讯 (县报道组 李 刚 通讯员 徐雅芬) 招标确定专职保洁责任人和专业保洁队伍、沿河土体置换解决水面垃圾堆放……海盐各镇区因地制宜,开展河道保洁专项整治活动。全方位整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4月11日,海盐已投入5万多人,机械船只147艘,完成专项整治河道保洁长度 1526.49 公里,完成率97.7%。
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海盐已累计投资1.1亿元整治了704公里的河道。海盐根据河道自然特点,坚持“河道是有灵性、有生命”的生态理念,把河道建成集防洪、排涝、灌溉、景观、休闲、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工程。为切实巩固海盐河道整治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今年3月中旬,海盐再次投入千万巨资开展了河道保洁专项整治工作。
因地制宜、科学整治,是此次专项整治过程中的重要特点。秦山镇建立了一套以政府牵头、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村级组织配合,专人保洁的市场化管理运作机制。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专职保洁责任人及专业保洁队伍,明确责任、签订保洁承包合同,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同时明确村级组织责任,与农户协调做好水草、水葫芦和垃圾堆放的政策处理工作。落实措施,明确村保洁范围,协调企业、农户处理好生活、生产垃圾,防止发生垃圾倾倒河道现象。
此次专项整治过程中,海盐突出了整、查并举。各镇区及城管办成立督察指导小组,指定专人跟踪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确保整治质量。要求各村或承包队每天上报工作进度,并指定专人于每星期五及时向县河道保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上报工作进度、形象、措施。县里通过政府公开平台及专项整治工作简报每星期进行通报,确保按时完成保洁工作。
据介绍,在河道保洁专项整治和长效保洁工作中,海盐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以前未整治未实施长效保洁管理的河道,每公里补助3300元;今后的长效保洁管理,每公里河道补助1300元。
海盐县水利局有关人员表示,将继续保持这个态势,抓好保洁专项整治工作,落实今后的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彻底改善水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