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金华资讯
3  
PDF 版
· 加快发展浙中城市群
着力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 始终把改善民生
作为施政第一追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始终把改善民生
作为施政第一追求

□ 陈昆忠
  始终把改善民生

  作为施政第一追求

  □ 陈昆忠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生是民本的首要选择,是和谐的首要基础,是执政的首要取向。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必然选择,是治国安邦的一大良策。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担负为民谋利的基本使命,更要坚定不移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民生工作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全局,要科学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善民生,不光要有心系百姓的情怀,还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支撑。金华2007年人均GDP达到4200美元,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要改善民生,就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壮大金华的综合实力,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

  一是要推进创业创新,进一步激发群众创造力。坚持走“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之路,把支持人民群众干事业、干成事业作为创业创新的根本之举,出台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鼓励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创新创业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使全市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二是要实施工业强市,夯实改善民生的基础。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金华—义乌作为省内第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行重点培育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金衢丽产业带政策扶持机遇,加快工业强市步伐,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发展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夯实金华发展的基础。三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展服务业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战略选择。要围绕打造“浙中国际性商贸中心”、“现代区域性物流中心”、“浙江旅游副中心”,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广泛吸收社会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拓宽群众收入渠道,满足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要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富裕水平。改善民生,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要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农民创业技能水平、扶贫开发水平,不断繁荣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民生工作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改善民生必须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

  从一定意义上说,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清醒地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要扩大就业固民本。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争取50%以上城市社区实现充分就业。年内争取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深化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二要完善保障解民忧。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要深入实施“五费合征”,整体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健全困难群众分层分类长效救助机制。继续实施“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城乡住房困难户安居问题。要加强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受区群众生活生产。三要办好教育强民基。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围绕建设教育强市和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努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力度,继续抓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创建标准化学校50所。完善激励措施,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政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四要加强卫生缓民急。就医是民生之急。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全市农村卫生机构标准化率达到85%以上。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建立并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60%以上。五要繁荣文化淳民风。文化是民生之魂。要抓好农村文化“十项工程”实施,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工建设市文化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婺剧院等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启用市博物馆,做好市体育中心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改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弘扬“孟祥斌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六要维护稳定保民安。平安是民生之福。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保障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大力推广“白龙桥经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夯实基层基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工作是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提高民生福祉必须形成共建共享合力

  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形成共建共享合力,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一是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从追求GDP增长为主的政绩本位,加快向民生本位转变,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政府要把民生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取向,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把改善民生问题的各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把资金重点投向“三农”、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真正体现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状况保持逐年增加。三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民生保障列为年度考核的突出内容,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完善重大事项督办制度,促进各项民生工程得到全面落实。健全难题破解机制,树立走进矛盾的勇气,提高破解难题的水平,积极化解民生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健全行政问责制,对落实民生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最大限度地把民生工作办实、办好、办出成效。四是健全社会各方参与共建机制。紧紧依靠人民,在全社会树立共建共享观念,培育共建共享的精神,激发广大群众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共建的荣誉感。推行民生实事项目公开征集制度,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征集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群众意愿。完善全社会参与民生工作的激励机制,鼓励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投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让群众享受到改善民生的更大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金华资讯 00016 始终把改善民生
作为施政第一追求
□ 陈昆忠 2008-4-21 浙江日报000162008-04-2100030;浙江日报000162008-04-2100004;浙江日报000162008-04-21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