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文明的“磨合”:新居民进城之后
· 公共场所是一个“考场”
文明礼仪不能仅靠规则约束
· 杭州新居民争做
合格市民
· 文明需要内化
还要有大环境支撑
· “进城五年
我学会了自我约束”
· 让新居民成为高素质市民
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公共场所是一个“考场”
文明礼仪不能仅靠规则约束

  规则起了作用,黄本革在厂里也学会了如何讲文明礼仪,讲卫生。但一出厂门,几乎是故态复萌。

  “有时候看到街上也有垃圾,想想反正已经脏了,也不多我一个。”黄本革和她的伙伴一样,觉得自己既然对此无能为力,不妨随意点。更何况,这既不是“我们的厂”,也不是“我们的寝室”,而是所有人的公共场所,谁也不来管,“讲文明”对他本人也没什么具体好处。

  文明礼仪教育志愿者讲师团成员沈永迪从2005年起就参加了这项活动。一开始,沈永迪的宣讲对象是社区居民,而非新居民。他总结出一个规律,但凡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家都很在意卫生和礼仪,对领导对亲人都很好,但对陌生人就很淡漠,有些老居民还歧视新居民,一边请人家干活,一边看不起人家。

  “中国人看重私德,不重公德。”沈永迪说,学生在校园里是“绝对OK”的,符合文明礼仪的一切要求。但一出校门,其他人是什么样,这学生也会变成什么样,“完全判若两人。”

  沈永迪的分析是,“校园是我们的”,或者“厂里是我们的”,或者“家里是我们的”,而校外、厂外、门外就是大家的,可以不管不顾。

  沈永迪把这一切归结于公民精神的缺乏。大家都不把自己当主人,所以在公共场合怎么占便宜就怎么来,根本不考虑别人。一个人在校园里是学生,出了校门就不感觉是市民。到了另一个城市,就不感觉自己是国民。“心中只有小家,没有大家。”

  这种现状的另一种表现,便是如果得了别人的帮助,不是感恩而是感觉占了便宜,心中窃喜。“比如有些老人上车,就盯着年轻人看。别人让了座,一屁股坐下去,一句‘谢谢’都没有,好像这一切理所当然。”

  黄本革当然也有这种感觉。“刚来的时候,我们觉得来平湖就是打工赚钱,然后回家。平湖就是一个赚钱的地方,好坏与我无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公共场所是一个“考场”
文明礼仪不能仅靠规则约束
2008-4-2 浙江日报000102008-04-02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