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文明的“磨合”:新居民进城之后
· 公共场所是一个“考场”
文明礼仪不能仅靠规则约束
· 杭州新居民争做
合格市民
· 文明需要内化
还要有大环境支撑
· “进城五年
我学会了自我约束”
· 让新居民成为高素质市民
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明需要内化
还要有大环境支撑

  但后来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两年前,经人介绍,黄本革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那时候,他还在运输队里开车,他爸爸也在平湖做了好几年生意。黄本革跟他“情投意合”,便有了一起在平湖定居的愿望。

  2007年,他们领了结婚证,在新仓镇买了一套房子,定居平湖。

  定居后的黄本革不但重视自己的人缘、形象,还关心起了小区周边的环境。“这些事情都跟我一辈子有关,我哪能不关心。要是别人都觉得我这人邋遢,那以后几十年还怎么过哦。”

  沈永迪说,要让一个人养成讲文明礼仪的习惯,最好的办法是提供好的环境。比如说,他离开了校园,不是学生了,却是一个市民。离开这个城市了,不是市民,却是一个国民。只要处处把自己当成主人翁,有主人的权利,主人的义务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黄本革在公交车上经常碰上穿着脏衣服乘车的工友。他们也不管别人的脸色,想蹭哪就蹭哪,搞得满车的人躲他。“关键是他不把这里当成自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要是在自己村里,哪能这么蛮横,可能还是个很乖巧的青年。”

  所以,当平湖市提出给新居民“政治上公民待遇、工作上员工待遇、生活上市民待遇”的口号之后,沈永迪感觉“大环境有了”。任何人都爱惜自己的东西,文明礼仪不过是爱惜的表现。只要新居民真正把平湖当成第二故乡,就没有不讲文明的道理。

  平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沈世芳认为,文明礼仪不同于职业技能,它的好处并不能很明显地让所有人感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文明礼仪对于个人的优势和重要性凸显出来,通过舆论导向引导新居民的行为,通过讲座,现身说法等等形式将已经外化成实际好处的文明礼仪优势进行展示,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主动地将文明习惯作为自己的内化要求。

  在“文明新风走进新居民”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新埭镇同心村新老居民同席议事,老居民认为新居民不讲卫生,垃圾都堆在村道旁。新居民批评村里没有卫生设施,他们不得不如此。

  “有些问题别人不批评,自己是想不到的。话说开了,误会就能消除,大家都开始朝一个方向努力,说明新居民已经不新了。”沈世芳说,会上这么一说,垃圾设施立即解决了。以前老居民总觉得新居民不讲卫生,其实是新居民没有条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文明需要内化
还要有大环境支撑
2008-4-2 浙江日报000102008-04-02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