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有机更新:城市化挑战下的“杭州模式”
· 国外“城市更新”三阶段
· 老房子如同城市“胎记”
让后代在似曾相识里找到城市归属感
· 粗鄙小巷变身江南雨巷
让城市生命力传递到小巷深处
· “就要那种杭州的原汁原味”
城市“生命信息”的现代复制
· 尊重“代际公平”
让千年古城再活五千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机更新:城市化挑战下的“杭州模式”
本报记者 王瀛波 戴睿云
  “虾红,还是中国黑?”最近,杭城不少市民都在为这个选择题而思考。

  牵动这么多市民的心的选择题,其实只是关于杭州中山路人行道铺设的石材色彩。

  中山路正在进行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政府将人行道色彩规划方案公示,问计于民,就是为了遴选出最能体现这条历史老街文化味的人行道颜色。

  “不就是一条街吗?”在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人会惊讶于杭州人对城市建设的小心翼翼。但这谨小慎微的背后,是对杭州城市建设的重新认识——城市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旧城的破坏。

  在城市化水平已达62%的杭州,城市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有关城市个性与特色的部分,都会被看作这个“生命体”的“遗传密码”,被珍视,被保留,被传承。而不利于“生命体”继续蓬勃生长的元素,则进行“有机更新”,让城市生命永葆青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有机更新:城市化挑战下的“杭州模式” 本报记者 王瀛波 戴睿云 2008-4-1 浙江日报000102008-04-01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