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有机更新:城市化挑战下的“杭州模式”
· 国外“城市更新”三阶段
· 老房子如同城市“胎记”
让后代在似曾相识里找到城市归属感
· 粗鄙小巷变身江南雨巷
让城市生命力传递到小巷深处
· “就要那种杭州的原汁原味”
城市“生命信息”的现代复制
· 尊重“代际公平”
让千年古城再活五千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房子如同城市“胎记”
让后代在似曾相识里找到城市归属感

  如果你想要知道老底子的杭州人住什么样的房子,过什么样的日子,那么,请你去刚经过综合整治的小河直街看一看。

  沿湖墅北路往北走,过了大关桥,看到白墙黑瓦、木门木窗的两层小楼,小河直街就到了。

  街道不长,共300多米,但市井味十足,这正是小河直街韵味所在。小河直街居民,祖辈大都从事与运河航运相关的搬运、造船等行业。沿街房屋、店面,也多是服务于当时航运业工人生活需求,如酱菜坊、理发店、杂货铺等。

  这次综合整治,小河直街在建筑外观上就保留了老房子“下店上寝”的传统模式,恢复酱园、米铺、孵房等老字号、老店面。酱园里面一排存酱的大缸,酱园今后将重现酱的生产流程,新鲜做出的酱油、豆瓣酱、酱萝卜、酱瓜等也能在这里买到。

  为让传统民风民俗得以延续,小河直街实行原住民自由选择回迁政策。社区干部殷雅芬说:“小河直街原住民有285户,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起码有60%的居民想回迁。最快一批今年10月能入住。”

  70多岁的陈掌虎和老伴就一心想回小河直街。陈老伯的过渡房就在离小河直街不远的秉祥巷,“有空我就散步过来看看,现在这个样子,和我40多年前刚住时感觉既一样,又大不一样。”

  一样的是,街上房子还是木结构、地面还是青石板,穿过厢房,后门就紧挨着铺着石板或鹅卵石的洗衣淘米河埠头,是自己熟悉的老房子味道。

  不一样的是,房子里的设施改善了。下面厢房每间宽虽不到3米,但纵深却有八九米,客厅、卫生间、厨房都有。

  “以前街坊们基本都是倒痰盂或马桶的;雨大时,整条街都被水淹透。往后,我们要永远告别那段历史了。”

  每座城市都会有记载着历史的危旧房。这些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危旧房,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存着城市的生命信息。杭州也有。它们就像杭州的“胎记”,记录着杭州的昨天,能让子孙后代辨识回家的路。

  拆,还是留?杭州选择了后者——危旧房改善,对危旧房进行“有机更新”。杭州共有危旧房156万平方米,其中46万平方米位于历史文化街区,16万平方米位于风景区。到2007年底,启动改善的危旧房建筑已达52.2万平方米。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里的建筑,就是危旧房改善工程范例。政府对街区内极具代表性并且结构完好的老建筑,仅对受损构件进行加固及调换,基本做到原封不动保留,其余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并加以改善。

  回迁的百余户居民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和环境,也为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保留了“活的记忆”。多年以后,杭州人的后代还是能通过这里直观感受运河文化,轻易找到文化的归属。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更新。就像一个人的牙齿,好的要保护好,能修补的尽量修补,坏的要拔掉,再补一颗尽量相似、质量可靠的假牙上去。”陈洁行这样解读。

  无论是危旧房,还是历史建筑,都是城市的老房子,它们记录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发展轨迹,是城市的个性所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老房子如同城市“胎记”
让后代在似曾相识里找到城市归属感
2008-4-1 浙江日报000102008-04-01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