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有机更新:城市化挑战下的“杭州模式”
· 国外“城市更新”三阶段
· 老房子如同城市“胎记”
让后代在似曾相识里找到城市归属感
· 粗鄙小巷变身江南雨巷
让城市生命力传递到小巷深处
· “就要那种杭州的原汁原味”
城市“生命信息”的现代复制
· 尊重“代际公平”
让千年古城再活五千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粗鄙小巷变身江南雨巷
让城市生命力传递到小巷深处

  如果你从外地来到杭州,碰巧从西湖边的环城西路拐入安吉路,往前溜达一小段,就会有个让您惊艳的发现——有一条小巷,翠竹夹道相迎,青色石板路古朴怀旧,木制花窗格欲语还羞,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分立两旁。若是碰上绵绵不绝的春雨,你会以为不经意间闯入了戴望舒笔下悠长悠长的江南雨巷。

  这条雨巷,就是2007年初完成改造的背街小巷——安吉支路。

  前不久,一个苏州的政府考察团还专程来这里学习考察。与杭州人一样拥有江南美景的苏州人,也对这里啧啧赞叹。

  其实,惊喜最多的还是住在这里的“老杭州”。以前,社区居民特意绕开安吉支路,现在这条小巷已经成为他们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那里曾经是个又脏又乱的角落,水泥路坑坑洼洼,一下雨没人愿意走这条小巷。其中有两个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以前都没什么人注意,因为有很多居民住着,乱晒衣服、乱搭建卫生间,看起来很杂乱。”住在安吉路上的汪瑾说。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把这些“高楼”背后的小巷弄堂,整治一新,还挖掘出不少历史遗存。这些城市生命的“毛细血管”,注入了新的生命能量。

  如今,安吉支路不仅成为与西湖美景相呼应的江南雨巷,小巷35号和37号两座民国时期的西洋风格历史建筑也重新“显山露水”。为改善两栋小洋楼的脏乱面貌和其中几十户居民的生活,政府还为他们在院落里搭建了厕所和晾衣架,体贴周到。

  据了解,始于2004年的杭州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于2007年底全部完工,共计改善背街小巷2200多条,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高达15.5亿元。

  环境脏、乱、差,路不平、灯不明、道不畅、杂乱、拥挤,居民生活有诸多不便……种种曾经被忽略的背街小巷“小毛病”,在这一次大规模的改善工程中,被一一“对症下药”。

  “几十年前,我去其他城市考察城市建设和管理,就只钻背街小巷,因为它最能体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就像一个人,光脸上干净不算真干净,耳朵背后干净了才是真干净。”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陈洁行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陈洁行说,城市更新是每个城市都必须面对的永恒话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杭州更强调保护第一以及城市文化的延续。他说,杭州背街小巷改善工程重塑了城市的“里子”,提升百姓生活品质,还整理出曾经淹没在街头巷尾的历史文化碎片,让杭州的城市文化在每个角落都得到生长、繁衍,深得人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粗鄙小巷变身江南雨巷
让城市生命力传递到小巷深处
2008-4-1 浙江日报000102008-04-01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