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怎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 魅力永恒常读常新的经典名著
· 哲理漫画
· 继续解放思想 推进创业创新
· “转识成质”:
提高社会成员综合素质
· 税收·发展·民生
· 建设“法治浙江”
是一篇大文章
· 新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介绍(之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3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介绍(之六)
  重新发现异邦

  ——近年来汉语国外民族志的发展

  民族志既是人类学的主要方法,也是体现人类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简要说来,指的是对异文化的描写。所谓汉语国外民族志,是指建立在对国外异文化的长时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用汉语书写的民族志作品。

  汉语国外民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前沿地位,所以其重要意义要结合各个不同方面来谈。第一,对于国际学术分工而言,有助于改变社会科学界的权力格局。从前一直作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或助手的第三世界国家学者开始走出国门,研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外主流社会和文化。第二,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界而言,它标志着以经验研究见长的人类学开始系统地为中国学界生产关于异文化的实地研究成果。众所周知,搜集材料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功,与以前依靠译介二手材料不同,民族志作者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将为中国社会科学打下牢固的实事基础。第三,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国外汉语民族志意在接续传统中国的海外视野,在新时代里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放眼天下的同时,进而对我们自身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第四,对于整个人类学学科而言,历史上英、法、美、德等国都发展出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人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国的声音加入合奏不但于中国有益,更于扩展学科视野有益。

  中国历史上有考察海外的著作,但是在近代学科体制建立以来,直到不久以前,还没有学者真正写出过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汉语国外民族志。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曾做过类似的研究,但他们也承认离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尚远。最近几年,已经有学者完成了以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的主流文化为考察对象的民族志作品。还有一批学者对美国、德国、俄国、新加坡的田野研究已经进行到不同阶段,其成果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陆续问世。整体而言,汉语国外民族志尚处于起步阶段。

  (杨春宇)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概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考虑到这一项目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参与的单位和学科多,研究的内容复杂,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难度较大,按照科技部的指示,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正式启动。由于当时“十五”计划仅剩两年的时间,科技部同意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议,将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的中原地区。之所以考虑将中原地区作为第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是由于该地区考古工作起步最早,七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较为充分,考古学文化发展的脉络较为清晰,有关文明起源的研究基础也比较好;加之该地区是夏、商王朝的诞生地,流传下来较多的古史传说和历史文献,这些都有利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顺利实施。

  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正式名称是“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该项目的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并探索其背景与原因。参加项目的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天文学、古文字学、人类学、科学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冶金史、化学成分分析、古人类食谱分析、遥感和遗址的物理探测、科技史等多个学科。在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联合攻关,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关系、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

  探源工程第二阶段为期三年,即从2006年初到2008年底。将在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研究的空间范围扩大到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将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对这些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具体做法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相同,即在碳14测年和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所确定的较为精准时空框架内,通过对社会结构和人类精神文化变化的多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中国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化过程及其环境背景与技术和经济基础。

  (王 巍)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新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介绍(之六) 2008-3-31 浙江日报000112008-03-31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