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风情】
□刘长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这不,过了寒食、清明,又到三月三日的上巳节。这一天,“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袯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时代又因为士风的变化,逐渐沾染了踏春与郊游的色彩。
江南多雨。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雨落在诗人的诗笺上,仿佛也变得纤巧柔软起来……江南的雨下着、下着就凝固了——“杏花春雨江南”——成了一种意境与象征。
永和九年上巳节这一天,和风习习,天宇格外地清朗。太阳照在兰渚山上,朋友们趁着暖和的春风,先先后后如约而至,都会集到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来了。兰亭位于兰渚山下,昔日曾是越王勾践种养兰花的地方,现在却遍植了修竹。在一马平川的绍兴平原上,忽地耸立起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的群山,使山阴兰亭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象。山虽然不高,比起边上“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山上却全部被绿色所覆盖。用曹孟德的话说,就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温和静穆之中,清泉环阶,白云满石,时不时地还能听到清清亮亮的鸟鸣,“播种播种”的布谷之声。
你看,孙绰来了,谢安、谢万来了,孙统、李充来了,郗昙、庾蕴、袁峤之、徐丰之来了……主人王羲之早到,与子侄一辈围坐在一张石桌,互相交谈着;小儿子王献之却坐在一棵长有节瘤的树根上,正在操琴。支道林一袭宽大的袈裟,被风撩起,就像一面招展的旗帜,正低头沉思着什么,若有新悟。许询最后一个晚到,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翩翩犹似云中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时几多人物——这真是一个规模空前的文人盛会。历史上可以与之比拟的大概只有石崇的金谷诗会了。以后,王羲之听到有人将兰亭会与金谷诗会并提,心里也是挺舒坦的。几十年前,西晋祭酒王诩将有长安之行,石崇邀集了“二十四友”中的潘岳、陆机、陆云、左思、刘琨,以及妻兄苏绍,凑足三十之数,从洛阳为之送行,一直送到河南县界的金谷涧,在他自己的庄园——金谷园游宴赋诗,“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往、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石崇《金谷诗序》)。
兰亭会,虽无金谷诗会的丝竹管弦之盛,然而,“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按照当时的习俗和规矩,朋友们先后来到了兰亭的曲水修禊。大家或站或跪或坐于水边,按次序排列,然后置酒杯于上流,任其顺流而下,当酒杯停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然后赋诗。不能诗者,罚酒三斗。
曲水汇卧龙之泉,两岸乱石穿空,虽渟泓小溪,尺岫寸峦,居然有江山迈邈之势。只见酒杯飘流而至,在袁峤之前停下。袁峤之捉杯一饮而尽,然后绣口一吐,却是四言诗,诗曰:
人亦有言,得意则欢。
佳宾既臻,相与游盘。
微音迭咏,馥焉若兰。
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道的是眼前景。话音未落,酒杯又停在孙绰面前,酒罢,又见他略作沉吟,亦赋诗一首,却是五言。诗曰: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天籁、地籁、人籁,群籁和鸣。有如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大家说有了些意境了,这“微言剖纤毫”,还是谈玄析理的意思,正是兴公本色。这里还在讨论着诗义,那边却众声喧哗了。原来这春水也流得快,酒杯一个个分别停留在庾蕴、王羲之、谢万前面,正争论着谁先赋诗呢!
庾蕴诗曰:
仰望虚舟说,俯欢世上宾。
朝荣虽云乐,夕弊理自因。
由“朝荣”想到了“夕弊”,只担心好景不长,盛筵难再。在这快乐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想到人生的烦恼和痛苦呢?可是,烦恼和痛苦就像空气一样免费、自然。人世的是非彼我,喜怒哀乐,都变得虚幻而微渺了。是呵!从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自然中感受悲哀,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必须独立地面对整个宇宙,返回内心进行自己的思考。
谢万诗曰: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
青萝翳岫,修竹冠岑。
谷流清响,条鼓鸣音。
玄崿吐润,霏霞成阴。
王羲之诗曰: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自觉敏感的心灵将景、情、理交融一片,就像是对支遁逍遥新义的诗化的又一种解说。
不觉红日西沉。一统计,四十一人中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正待解散,谢安又提议为此番盛会编个诗集,请王羲之、孙绰各为诗集写个序言,也是留作纪念的意思。众人一齐称好,然后散了。
时间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千年。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在后来的读者心中生了根。
“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兰亭会真可以称是东晋名士风流最富文学意义的一次雅集了。举杯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人与自然悄悄地融合了。仰观一下远山:蓊蔚从树林升腾,烟霞在天际变幻;俯察几眼近处:修篁在晴空中播风,清泉在顺流间溅鸣。一切都显示出纯洁,一切都表现着自然。以一颗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语)。千般污浊,万种思虑,都在一刹那间消遁;物我契合,精神自得,生命也就获得了新的意义。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久蓄于心胸的人生感慨与审美激情,刹那间被唤醒。王羲之铺展纸笔一挥而就,写成《兰亭集序》。
序文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美、字更美。从书法欣赏角度讲,传递的是士大夫优雅、平和的气息,秀美而且精致是它的主要风格。从整篇看,奇与正、疏与密、纵与横、平衡与失衡、对称与非对称,都和谐地统一于自然的挥洒之中。从用笔看,不仅是行行之间有变化,字字之间有变化,甚至每一笔内也含有微妙的变化。《世说新语·佚文》说,他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古人作书,强调纸笔相称与心的调和。“若用虚纸,用强笔;若用强纸,用弱笔”(王羲之《书论》)。会稽盛产剡藤纸,犹如雪月风云,可是王羲之不用,却用蚕茧纸,“所谓茧纸,盖实绢帛也”(宋陈槱《负暄野录》)。笔却难得,属散卓,那是白云先生送给他的。鼠须笔属硬毫,富有弹性;蚕茧纸可能就是王羲之所谓的“虚纸”。一刚,一柔;以动,以静,无不如意了。一正,一奇;可喜,可愕,也就可以一寓于书。
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又因为喝了一点酒,那感觉似有神助。以后王羲之曾不断重写,可是终也难以达到第一个文稿的神韵,这是很奇怪的。细想,只有一种解析: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文中有二十个不同形态的“之”字,诗人说“之字最多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线索,把一颗颗玑珠串联起来,然后编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如果时间是一部影片的话,我非让它倒回去,让那个时刻放得慢一点儿,或索性在开头时定格。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王羲之笔走龙蛇,把才情、把想法、把技巧,一股脑儿都倾注在纸上,看着他怎样停顿、怎样涂抹、怎样收放和一次成功——触着每秒光阴都成了黄金。
今夜无法入睡——一千六百五十四年前的那一个夜晚,王羲之彻夜难眠,并有了一次最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我相信,他一定会感觉到,他写出了一篇生平最满意的文章与书作——这种高峰体验——人的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或者几次。
李商隐诗说:“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陆游也有诗:“兰亭修禊近,为记永和春”。
令王羲之没有想到的是,在他身后,修禊的兰亭,会成为中国书法的一块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