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北京人感谢金华人写的《大北京》
· 我们身边的武林高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3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说到武林,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河南少林、湖北武当。而追溯回去,杭州武林门的名称应该也不是浪得虚名。事实上,从宋到清,浙江先后涌现了武进士348人,也是武林好汉辈出的一个地方。
我们身边的武林高手
■本报实习生 陈斯音 徐晓昀 本报记者 竺大文
  初见名家

  晨光乍露,我们来到西湖边。这里离古昭庆寺不远,在用各种方式晨练的人群中,我们迅速找到了一些使枪弄棒、抬拳出掌的人。领头的师傅出手不凡,一招一式看来都是练家子,必有名门渊源。

  上前一打听,果然,他们的师傅的师傅、少林门摔跤名家肖忠义在六公园一带教了50多年的拳脚了,现在80多岁了,仍然坚持每天都来。

  我们之前在资料中查阅到,肖忠义是浙江省四位“荣誉特级传统武术教练”之一。他和另一位陈天申老人,原本就是我们计划中的重点采访对象。

  金庸在他的小说里,将杨过、郭靖等男主角描述得相貌英俊,做人潇洒,眼前这位80多岁的肖老,身高近1米80,身材魁梧,一表人才,打起拳来干净利落,还真和小说里的人物有几分相似。

  但他说起话来慢悠悠,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声音也不如想像中的那般洪亮。他的弟子章建华说,肖老现在腿脚不太好使。毕竟岁数大了,武侠小说里年纪越老武功越高,是骗骗人的。不过,肖老师可以说是虎威犹在。

  我们后来跟随肖忠义老人回家,一瞅他的早饭,方知徒弟没偏袒自己的师傅。一杯热豆浆、一碗红糖水蛋、还有两个大菜肉包子,肖老几口就咽下肚,胃口比我们好多了,我们不仅啧啧称奇。

  “我早上6点去六公园打拳之前,已经喝了碗麦片,吃了块蛋糕。”肖老边吃边说:“年轻练武的时候,早上还要加个粽子呢。要不一天练下来,肯定吃不消。”肖老大多在凌晨3点左右起床,先在自家楼下小院里自己一个人打打拳,疏通疏通筋骨。练到5:30左右,再坐公交车去六公园,指导徒弟们练拳。

  我们后来访问的另外一位武林名家陈天申,年事更高,已经94岁了。我们到他家中时,他正与三名弟子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聊天,桌上堆满了准备款待我们的糕点、糖果。一眼望去,颇有江湖侠士“把酒言欢”的意境。

  据说,陈老现在深居简出,许多武术圈里的人士也没见到过他,颇有几分神秘。他身着一件赭红色绸袄,显得容光焕发、精神矍铄。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一般练家子的粗放、张扬;面容平和,体态削瘦,仿佛身怀着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气。事实上,他精通中西数十种武术,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武侠小说里的“百晓生”。

  高手境界

  那么,高手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武林中是不是也有如葵花宝典般的武功秘籍?练功是不是要像小龙女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肖老先否定了我们的后面两个问题。武林秘籍或许存在,但只是一种练习方法上的诀窍和指点,靠看书短时间内武功大进是不现实的。肖老说,他年轻时每天练功超过10个小时。至于仙山道谷,也不是练功的必需。肖老一辈子都在澡塘子里工作,平常干的就是替人送送毛巾的活,可谓是大隐隐于市。

  至于功夫,当然不可能像书上说的飞檐走壁,一拳打穿墙头之类。而其中的深浅,在早年间,必然只能是通过交手来定高下。肖老自幼习武。先在老家江苏跟着一位民间医生学了1年。待到18岁南下杭州工作时,已是少年成名。他的个头在当时算是相当魁梧,势大力沉。几次交手下来,“有人一听到我们肖伯伯的名字,都吓得不敢和他比试了。”他的师侄卢州华说。

  而肖老更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师父刘百川和师兄何长海。有“江南第一腿”美誉的刘百川是他之后十年的师傅。因此,肖老和已故的武术大师何长海成了同门师兄弟。当时,刘师傅已经70多岁了,但教起武术来丝毫不含糊。“头如波浪、手如流星、身如杨柳、腿如醉郎。”便是刘百川传授给肖老的四句口诀。

  肖老学艺刻苦,很快精通各种套路,尤以搏击摔跤见长。回顾肖老70多年的武林人生,似乎没有什么秘籍可言,唯有真打实摔、勤学苦练。“我们肖伯伯的‘空摔’最有名。” 他的另一位弟子说,“他出手速度之快,以至于你还没碰到他,就已经被他摔倒在地了。”

  肖老一身功夫,但成名既早,很少有机会真正与人出手斗狠。“打打杀杀那是流氓地痞,不是真武林。”有时,外地武师慕名而来,肖忠义才一露庐山峥嵘,大家切磋一番。慢慢地,到解放前后,在江浙一带,已经没有人敢上门叫板了。

  不过,在我们的坚持下,肖老还是讲了一段他的“真打”的故事。

  这事发生在1956年肖老赴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后。那次,他获得季军。“吃坏肚子了,没力气打。”肖老至今还对没拿到冠军很有遗憾。

  回家途中他顺便去镇江老家看看。深夜时分搭上了一辆黄包车。谁想,黄包车夫心怀不轨,见肖老孤身一人,便将其拉至乡下荒芜的菜园。肖老正好奇车夫怎么走错了方向,但车夫却还没等他发问,就猛地将车把向后一掀,给肖忠义来了一个后翻。随即掏出一把铁尺,劈面就向肖老砸去。

  可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肖忠义快如闪电,向侧一闪,右手绞其腕,左掌劈其肘。车夫手肘立断,痛哭流涕,跪地求饶“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无粮糊口,出此下策”。肖忠义听后心一软,数落了车夫几句,替他接好关节,放他回家。

  时至今日,在场的两个弟子仍“笑话”师傅怎会那么单纯,听信车夫的说法,中了对方的“苦肉计”。肖老却摆摆手,反复说:“那车夫也是可怜人呀。咱练武是为健体,偶尔防身而已”。

  武德至上

  陈天申出生在杭州的官巷口。“家门口那条石板路,就是我小时候的‘练武场’。”回忆童年情景,陈老仍然历历在目。

  “那时我一直跟着做木匠的舅舅学做手艺活,而他是个非常沉迷于‘练把式’的武术迷。”久而久之,在他的影响下陈天申也渐渐喜爱上了武术。舅舅视他这位“知音”为可造之材,将自己无法习武的遗憾全部化成了对外甥的全力培育。

  “平时他除了做木匠活之外,空闲时间还收集了许多拳谱、剑谱。”追忆起这位引领他走上习武之路的人,陈老满怀感恩地说:“其实,当时我的年纪已经错过了孩童习武的黄金期。多亏有他的心血栽培,我才能打下良好的根基。”

  他感叹道:“习武之人大多好勇斗狠,为了一较高下互相较量厮打。我从小没有养成这些恶癖,也是因为舅舅的引导。”至今在他的心目中,做了一辈子木匠的舅舅,远比许多武术大师更为优秀。

  与此相仿,肖忠义所在的“香海”澡堂位于西湖边,正处在繁华之地。那时的澡堂,是三教九流的是非之地。肖老在武林圈里的名望,不仅取决于武艺,更取决于武德。刚解放不久,肖老便加入了共产党,还连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1950年秋天,他与我省一批老武术家刘百川、奚诚甫、何长海等为筹备募救苏北皖北灾民寒衣组织武术义演活动。1951年又受浙江省政府之邀,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组织了两次武术表演大会。他还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成绩显赫,为我省争光。而他的身份始终是一个浴池的普通工作人员。

  该出手时才出手,肖老的经历消除了我们普通人以为武林人物整天在打打杀杀或者仙风道骨的误解。

  更难能可贵的是,肖老几十年来在西湖边授徒,从未收过一分学费,也没搞过什么铺张的拜师宴。不过,要正式入门成为肖老的弟子,门槛还是挺高的。

  也拜在肖老门下的著名武术教练章建华说,当初肖忠义收徒时,先要把把对方的筋骨,试试对方的灵气,看看是不是块练武术的料;但更要紧的是观察其眼神,眼里是否透露出正义与豪气。“其实,这就是在看他的精神面貌和为人处世。”章建华颇有感悟地说道。

  武林圈不神秘

  民国初期,中国大地正是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之时。“当时,每家每户的青壮男子多少都会几下拳脚功夫,”陈天申对我们解释:“也有人会想趁着时局不稳,靠武艺打出一片天地。”

  跟着舅舅打了几年来历不明的花拳绣腿之后,年幼的陈天申已经打定主意,要从半吊子的“木匠”中途出家,改做一名真正的“武师”。

  陈老形容,当时民间也有一些学拳学剑的武术班。但那些开班授课的武师们,有许多意不在传播中华武术,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教完孩子们一套动作之后便撒手不管,任由他们“自己打作一团”。

  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成立并对外招生,年仅15岁的陈天申通过种种武术考核,成为招考条件最为苛刻的第一期师范班的学员。当时浙江国术馆里聚集的武林高手人数之多,在国内难见第二家。作为该校第一批学生,陈天申在这里寻找到梦寐以求的浩瀚武学知识与技艺。

  “15岁考上国术馆之后,我才明白学武、练武都是要讲门道的。一些过去自己瞎琢磨的招式,在这里根本不值一提;各家各派的功夫路子,许多都是我前所未闻、甚至无法想像的。”他形容说。那里吸引了一批顶尖武术名家,杨澄甫、苏景由、刘百川等一代武学宗师,都曾担任过学生指导。

  从前辈身上陈天申获益良多,除了将各类套路拳练得滚瓜烂熟,还学习了散打、擒拿、拳击、摔跤等各种中西技击。不久,在浙江省国术统考中,陈天申以矫健的身手“技压群雄”,夺取了灵令罗汉、太医等门、拳、剑、刀比赛第二名。此时的浙江武术界,在同辈人中陈天申已小有名气,别号“日升”。

  1933年,经过两年的武术研习、留校担当了一年助教的陈天申,以省内数一数二的优异成绩由浙江省武术馆保送至南京中央国体专科学校,继续他的武术深造。随着国内抗日运动日渐高涨,次年由浙江省军都督府举荐,陈天申又加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十期学生。

  谈起这所近代史上名人辈出的军校,陈天申目光闪动:“我们作为部队的国术老师,平时与机枪连在一起培训,也学习各种枪械弹药的使用。”顿了顿,他又补充道,“那时所有人都一心盼着能上抗日前线,我们这些‘武师’甚至比军人还渴望。”不似之前的淡淡叙述,他话音中显得有些激动,“当时,周总理还来给我们讲过话。我一个习武之人,能为保家卫国出一分力,这辈子也算没有遗憾了。”

  陈天申坦言:“这些年我常常反思自己,逐渐褪去了武人的争斗之心。”在他看来,武林圈和武林人士并不神秘,不练武的时候也就是和普通人一样。回首往日,当年的恩师和一起习武的学友们大多已经不在世上,传统的武林圈基本上消失了。

  武林这一脉

  不过,当交谈到武术目前的状况,肖忠义的眼里还是闪过一丝遗憾。民间的传统武术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与日益发展的竞技武术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和他的弟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如今社会和谐安定,人们不用再为了防身而习武,武术的必要性下降了;二是大家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更多的娱乐项目可供消遣。

  当然,几个徒弟开玩笑说,“传男不传女”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吧。肖老膝下就只育有一女,仅在小时候练过几个招式。女婿也曾跟着肖老练习过,但因杂务繁多不得不放弃。

  章建华家中的情况也与肖老大致相同,“我家闺女练到小学也没兴趣了。我尊重女儿的意愿。”说这话时,章建华狠狠地抽了口烟。

  不过,老先生们对武术的传承始终是念念不忘。肖忠义每天必去西湖边教拳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陈天申坦言:“许多所见所闻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武学大师、武学精神都来自民间,要把武术这一脉留存下去,也仍然要回归到民间。”

  上个世纪80年代,年届七旬的陈天申不愿意就此退休颐养天年,踏上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道路。历年战火动乱,令浙江武术界痛失许多珍贵的武术历史资料。他带着几名弟子走遍浙江各地的村镇,一听说哪里有珍贵的武术资料、高明的武林人物,便千里迢迢赶去。前后五年时间,几乎浙江每一处大小市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后来,《浙江省武术拳械录》出版,书中凝结了包括他在内的数位老武术家的每一滴心血。书中一共包括了300多种各式各样的拳种和套路,可以说是把浙江武林的精华搜罗齐备了。

  为表彰这位老武术家的贡献,浙江省武术协会与对外体育交流中心向他颁发了“武术事业特殊贡献奖”,并赠予他一柄刻有“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题字的宝剑。在和我们谈话间,他让家人拿来此剑,并比划起来。显然,他对于这份成果,有着特别珍惜的理由。

  而肖忠义最近也有开心的事情,他的得意门生之一的王文禄,继承了肖老的摔跤大技,将此与现行的竞技武术规则相结合,探索出一些独门绝招,自成一派。王文禄的徒弟盛江已经入选奥运代表队,确定要参加夏天在北京的奥运会摔跤项目。盛江在肖老八十寿庆上的表演就赢得了祖师爷的连连称赞。这回,肖老准备着要在电视机前为他大声喝彩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我们身边的武林高手 ■本报实习生 陈斯音 徐晓昀 本报记者 竺大文 2008-3-28 48256F32002924A6482574170003078F[A1-竺大文≈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