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让诵读经典成为“众人之事”
· 解读国际化
· 哲理漫画
· 数字媒介影响下的文学转型
· 趣味哲理
· 名词随想
· 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诵读经典成为“众人之事”
金 星
  凡属经典性的诗文,一般都具有既琅琅上口又意义深远的特点。白居易曾说:“惟是经典,与众生俱。”只是,我们曾一度无视或远离过经典,心灵的荒芜和贫瘠也便应运而生,甚至波及到了其他方面,所谓的“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只不过是门楣上一副纯粹的对联而已。急迫地重拾经典,并对经典日渐推崇,其实是最近几年的事。

  据悉,中国青基会自1998年6月向全国推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后,读千古美文,做中华赤子,在全国的中小学生中已蔚然成风。确实,专家指出,让3岁至13岁的儿童自然地诵读古代文化经典,既能提升其语文能力,又受到文化熏陶,是培养高尚的文化道德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则比较重视。日本就曾涌现了一批重视《论语》教育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的足利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2年就编辑出版了《论语抄》,1999年又编写了专门供小学生诵读的《假名论语》。“庶之、富之、教之”,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凡此种种,不能不使人深感欣慰和振奋。但接受文化经典的洗礼,固然可以由孩子为起点,可真正要“再使风俗淳”,还需全社会共同的勉力而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才可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2008春晚配乐诗朗诵《温暖2008》,应该说,这是今年春晚中最属上乘的一个节目,感人致深,却又不乏激情与动力。近日还听闻,国家将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琅琅书声,朗朗乾坤,这样的消息颇使人有春风拂面之感。

  出声诵读之妙远非默读可比。曾国藩在给后人的一封家书中提醒道:“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对诵读的要求与妙处已早有定论,所谓“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虽然在“自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如陶渊明所说的“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但优秀诗词所独具的深长而历久弥新的韵味正是在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被朗读者一再地渐入佳境地领悟着,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诸方面也会同时自然地渗透在这吟诵和体会之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曾说:“少年时代,我曾读过《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信手抓来,碰到什么读什么,毋庸赘述,文章的意思是读不懂的。仅仅是念念词句的声调,读读文章的韵律而已。就是这样的朗读使少年的我沉浸于淡淡的多愁善感之中。即当时我是在唱不懂得意思的歌。不过,现在看来,它对我的文章产生的影响却最大。少年时代唱的歌的旋律,直到今天,每当我提笔写作时,便在心中回荡。我不能辜负那些歌声。”之所以引用这位日本作家的话,只不过是想说明经常性地对原著朗读所起的良好效应,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彰明显著。

  艺术是为想象而存在的,又因心灵的触动而历久弥新,好的或优美或雄健的诗文,大都充溢着圣贤智慧,甚至具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的英雄气概,反复诵读,用心揣摩,自会感同身受,气韵深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学海 00011 让诵读经典成为“众人之事” 金 星 2008-3-24 48256F32002924A648257411000F4901[A5-金在根≈B1-实习生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