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首个法定清明假日你怎么过?
· 杭州免费自行车“五一”上路
· 我们是“和谐使者”
· 网络求职 陷阱不少
· 重要的是找一份事开始做
· 《我们的奥运大百科》
公益活动启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借名发布虚假信息诈骗、假借招聘实为做广告……
网络求职 陷阱不少
本报记者 袁艳 通讯员 司徒微微
  正值求职高峰,网上求职已成为众多求职者找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少了对招聘信息的有效监管,在这个被视为“岗位富矿”的新阵地,却隐藏着许许多多招聘陷阱,求职者还需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借名发布虚假信息诈骗

  日前,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在媒体上刊登“郑重声明”,指出今年2月底,杭州几家招聘信息网站上刊登的关于该行招聘会计、出纳、柜员、文员,要求应聘者提供个人银行账号信息用于汇款的信息,纯属虚假欺诈信息。

  此类借网络招聘行诈骗之实的例子不是个别。一些挂靠于资讯网站,招聘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严格审核,甚至不用审核就可自由发布,给了骗子可趁之机。记者登录了一家招聘信息网后,填写了一些荒唐的信息,便成功注册为企业会员,轻易就能在这家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了。整个过程才用了约两分钟,注册和发布过程中,也没有碰到任何鉴别企业及其信息真实性的要求。

  对此,省人才市场的专家提醒求职者,那些招聘条件非常低,要求求职者提供家庭住址、家庭固定电话、银行账号等私人信息,而联系电话只有手机、小灵通,没有固定座机电话的广告,一般都存在“猫腻”,不要轻易应聘。有的骗子通过这种方式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然后将信息倒卖给一些企业。所以很多曾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的求职者会发现经常接到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或信件。

  假借招聘实为做广告

  “本公司长期招聘平面设计人员……”记者在某网站发现了这条宁波一家广告公司的“长期招聘”广告。但招聘信息中,“欢迎广大厂商、企事业、个人来电来人洽谈,公司将一如既往地竭诚为您服务!”的字句暴露了这条信息名为招聘,实际上是在做“免费广告”。

  “好几次,我在网上看到几个还不错的岗位,兴冲冲地投简历、打电话,可总被告知已经招满人。”应届毕业生小张表示不解,既然已经招聘结束,为什么不把无效信息删掉,害得我们浪费时间应聘。

  其实,小张有所不知,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曝光率”,通过招聘的形式进行炒作。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因为在网上发布的费用比较低,招聘信息也往往有较高的关注度,所以个别企业就通过网络长期发布招聘广告的形式进行宣传,个别企业更是以大量揽才的广告,制造求才若渴的假象。

  省就业部门有关负责人分析,由于网络求职、招聘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欢迎。许多网站开辟招聘求职栏目,一些网络公司也开设了招聘网,这为人们开辟了新的求职平台,但目前还没有对这类人才中介网站起约束监管的法律条款,许多人才招聘网站并不具有人才中介资格,缺乏专业性的操作,往往对发布的招聘信息把关不严。这位负责人建议上网找工作的求职者最好到政府部门所属的、或信誉比较好的正规网站应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网络求职 陷阱不少 本报记者 袁艳 通讯员 司徒微微 2008-3-21 48256F32002924A64825741000240E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