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跟着毕业生找工作》系列报道,通过梁益辉等6位毕业生的经历,分析毕业生就业误区,总结应聘求职经验。这组报道刊登后,引起了不少毕业生的关注与共鸣,他们通过网络与梁益辉、彭燕、李正勇、叶盛枝等4位毕业生进行了对话。
大家在交流中达成一致的观点是,作为毕业生,最重要的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走上社会,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当务之急是给自己找一份事做。
先就业,再择业
为什么会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本科生说找工作难,研究生也说找工作难?难道现在真的是‘无业可就’吗?”浙江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姜玭感到很困惑。
对此,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梁益辉回答说:“我的观点是,放平心态,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即使起点艰难,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自身处境。”
作为一名手持大专学历证书的高职生,梁益辉赢得了7家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与他良好的就业心态有着重要关系。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毕业后就是一名一线操作工。他对身边的同龄人说:“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技术,不管是什么学历都要从头开始,可以说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
浙江工业大学应届毕业生李正勇也具备积极的心态。他在大学期间有过数次补考经历,大学英语四级没能通过,即便如此,至少有4份工作供他挑选。李正勇对毕业生们提出了忠告——抱着再学习的心态去就业。
如何看待专业不对口?在应聘时,毕业生往往习惯根据所学专业挑选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宁波大学历史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彭燕在多次碰壁之后,把目光转向了外贸、销售、文秘、客户服务等不同岗位。目前,她已经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初步录用意向。
“你为什么会找与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工作?”面对浙江林学院学生张扬提出的问题,彭燕回答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找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基本不可能时,只有给自己换一个行业,这远胜于“一毕业就失业”。
彭燕表示,在面对就业压力的时候,专业对口与否,工作条件好还是差,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正确的态度是先就业再择业。只要融入了这个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更好的发展方向都是可能的。
创业正当时
我能创业吗?“创业”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应届毕业生叶盛枝的创业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从大一时做婚庆司仪起步,到大二创办自己的婚庆公司,如今叶盛枝手下已有4名雇员。
据了解,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是20%到30%。
“每个人都可以创业,不同的是,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叶盛枝回答说,相比改革开放之初的许多创业者,当今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更具优势,缺少的是对市场的洞察力,对商机的捕捉能力,以及生意人摸爬滚打所积累的经验。
叶盛枝说,从理论上说,谁都能创业,关键在于全面分析自己的创业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我认为,大学生创业前应该做足市场调查和启动资金预算。”
该如何创业?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毛成风问:“没有启动基金,我们该怎么创业?”
叶盛枝说,其实办法有很多,可以先尝试打工,一边积累资金一边获得经验;可以做一些小投资的项目,特别是利用新兴的网络,只要找准点子,10元钱能赚100元。
成功的创业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这是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叶盛枝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要区分冒进与冒险,区别勇敢与无知。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除了懂得专业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懂得交际,善于交际,另外非常关键的是诚信。
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为此叶盛枝呼吁,政府应当给予创业大学生更多的政策支持。“我发现大学生想贷款非常难。另外,免税政策也只针对应届毕业生,那些在校创业的大学生无法得到实惠。我希望全社会能够多关心创业大学生。”
(BBS情报员:孙江丽 陈国利 金聪伟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