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田沁鑫导演的昆曲《1699·桃花扇》,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且都是按照当年秦淮歌伎的训练方法进行了系统训练,最年轻的女主演芳龄十六,和《桃花扇》原作中的李香君同龄。
自从两年前这出戏被江苏昆剧院重新搬上舞台之后,已经在多个大城市演出了有着微妙变化的多个版本,其中包括在欧洲的演出。
苏黎世艺术节经理卡德利普之前对媒体说:“它吸引我的东西太多了,昆曲的唱法、演法、舞蹈、剧中的历史内容、故事……这些我都喜欢,而且因为配有字幕,我完全能够理解剧中的人物和意境。”
而接下来最近的演出是下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桃花扇》从它诞生之后因为它的场面太大了,整个演出规模非常庞大,真正在台上演出的几率并不是特别高。此次排演的昆剧《1699·桃花扇》,尽可能做到了忠实于孔尚任原著,将44出浓缩到4个小时的舞台演出中,所有台词一字不差地来自300多年前的《桃花扇》原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剧本的英文翻译时俊山,他本人是加拿大籍的,纯洋人,是昆剧义工。他非常喜欢昆剧,而且会唱,他翻得很认真,很辛苦。
该剧的文学顾问余光中先生非常重视剧本的删节,他给昆剧院写了亲笔信,包括标点符号都注意到了。
田导说,剧本原来是44出,要删节到一个晚上的戏,三个小时,取什么样的精华,跟余先生商量过,最后还是把侯李的爱情放在最前面,兴亡之痛还是让守四镇的两个将军,左良玉还有史可法他们来体现。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桃花扇》曲谱的流失。原著写的只有三出是完整的,像“题话”,“计扇”,“仿翠”,剩下的就没有了。昆剧院一直在民间,包括在网上寻找这个曲谱。后来这个曲谱由一些先生提供,还有提供全四十四出曲谱的,但都是在民国时期写的和解放后有人谱的曲,曲子谱得也不是很好。
最后,剧院采用了本院作曲家孙建安的谱本,他是全国六个半昆曲团里面最年轻的作曲。他这次是按孔尚任先生曲牌的名称,比如“照高棚”、“朗化梅”这样的名称来谱曲,因为它和京剧也很像。京剧比如“二黄”,“西皮流水”,肯定是这样的格式,他照着这个格式附了一下。
田沁鑫研究了明代后期昆曲鼎盛时期的演出盛景。在《南都繁会图》中发现,戏台“亭台楼阁式”的设置便于三面观看,且乐队是置于演出后台而不是两侧。此次《桃花扇》的场景布置,便以《南都繁会图》为参照,让乐队坐在演出台的后面,两侧又添置了座椅,以形成三面围观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亭阁式的主要舞台区,地板则用“镜面体”来表现秦淮河上的波光粼粼。
“当他们在舞台上走动时,我很恍惚,就像回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600年前的生活方式。”田沁鑫享受于她执导《桃花扇》的时光。她的执导台前摆着功夫茶、话筒、笔记本、可乐和吃食,一时兴起,她会冲到舞台上,手把手教演员们理解台词。她的6年刀马旦经历,使她对《桃花扇》中的武戏格外来劲,她猫腰跨上台去,手执长棍以作示范。制作人李东则说:“昆曲后期的发展,由于文人雅士的偏好而偏废了武戏,这次却要做到文武同台,以恢复鼎盛时期的昆曲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