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这把《桃花扇》不一般
· 秀一把
青春的桃花扇
· 昆曲《1699·桃花扇》看点
· 在大银幕上看
《史前一万年》
· 陆俨少与他的
“上柏山居”
· 蔡国强:让奥运会变得更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陆俨少与他的
“上柏山居”

■本报记者 刘 慧 通讯员 陈德明
  近段时间以来,在武康镇上柏片双燕村一处叫做“福庆寺”的地方,时常可以看到各路记者忙碌的身影。去年底,上海嘉定县的记者们还带来了摄像摇臂等大型摄录设备,让村民们颇感新奇。而该村的陈锡堂、陈锡彩兄弟则成了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这一切,都缘于中国画大师陆俨少与他的“上柏山居”。

  陈锡堂今年已80高龄,弟弟陈锡彩也已经76岁了。他们告诉记者:出生在上海嘉定县南翔镇的陆俨少,于1934年春天在同学的介绍下来到上柏山中买田置屋,办起了一个农庄,还种了十亩燕竹,十亩梨树。他们的父亲陈炳泉当年就曾为陆俨少看守山林田地房屋,两家就此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1937年春,陆俨少全家从上海迁往上柏居住。他除白天参与少量农事外,一心都在诗、书、画三艺上,以农养文。陆俨少后来在自传中说:“我山中的家离开公路不到半里路,到上柏镇约二里路。早上我骑了自行车到镇上去买菜。上柏镇西南接莫干山余脉,东北乃湖州水乡,所以山中野货和水乡鱼虾在市上都能买到。上柏是武康县中最大的一个集镇,我认识一位老中医名张之石,在镇上开业。我每天到镇上买菜,在他家歇脚,他总泡茶款待。当时一般自上海来上柏的人,大都作暂时居住之计,取其冬暖夏凉,所以造的是草屋。我因全家来住,有终焉之意,所以造的是瓦屋。……日读书、劳动于其中,以冀苟全性命于乱世。”后抗战爆发,陆俨少往重庆避难,“上柏山居”亦毁于日军战火。

  陆俨少平生游迹处处,以上柏山中的经历记忆犹深。上柏山居虽然很少形诸笔墨,但他刻有“旧家上柏山中”一印,经常钤用。陆俨少晚年曾作《上柏山居图》数幅寄托对“上柏山居”的思念之情,他在深圳“晚晴轩”当厅的墙上就挂有一幅。

  陈锡堂说,有一次他去杭州南山路陆俨少的家里,陆俨少让他欣赏刚刚画完的一幅《上柏山居图》。因为就是自己家附近的景物,他看了以后就很认真地对陆俨少指出:某个位置还应该有哪些景物……陆俨少笑着说:大体上是这个样子的。后来,陆俨少的一幅《上柏山居图》意外失去,他痛心不已。陈锡堂劝他:陆先生,你再画一张不就行了吗?陆俨少痛惜地说:我心中的“上柏山居”是不可能再重画的!

  在陈锡彩家门前有一幢平房。兄弟俩指着那片地方对记者说,这里就是“上柏山居”的旧址。陈锡堂说,“上柏山居”有三间楼房、三间平房,厨房、浴室、画室、书房等一应俱全,建房用的石料就是在这座山上开挖的。陆俨少还在自己的农庄种了300多棵梨树以及早园竹、茶树。

  陈锡堂回忆说,抗战结束后,陆俨少在南翔老家造房子,他想仿效“上柏山居”的模式也在老家办一个农庄,就到上柏来买了一批小竹,竹子是他的父亲用船送去的。

  陆俨少离开“上柏山居”去重庆避难前,曾把自己的七八十方印章埋在了山上。“大跃进”年代,村民开地时无意中把印章掘了出来。陈锡彩一看是陆先生留下的东西,就把东西收拾起来,重新埋到了地下。“文革”结束后,陆俨少回到了上柏,陈锡彩把那些旧印章还给了大师。虽然陆俨少早已用上了别的印章,但当他看到自己早年用过的这些印章还完好无损时,心情仍然久久难以平静。据悉,“文革”结束后,陆俨少曾三次回到上柏,1987年他最后一次回来时,曾表达了想重建“上柏山居”的愿望,可惜这个愿望在他生前未能实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陆俨少与他的
“上柏山居”
2008-3-14 48256F32002924A6482573FB00321EB1[A1-竺大文≈B1-竺大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