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财政阳光普洒侨乡大地
青田县把一年新增财力的百分之八十一用于民生民计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个喜讯在丽水大地广为流传。
青田,原本是我省的一个典型欠发达县。刚刚过去的2007年,该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0.07亿元。尤为可贵的是,青田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注重科学发展,控制压缩一般性支出,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2007年,青田县还把一年新增财力1.5亿元的81%、计1.21亿元用于民生民计。至此,该县将财政总收入总计的71%用于民生支出,让48万侨乡人民共建共享“和谐家园”。
这是一份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主题,洋溢着暖融融“执政为民”气息的民生报告单。它清晰体现了公共财政对民生民计的阳光普照,改革发展成果在民众中的充分共享。
“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推进创业创新,共建和谐家园”。近年来,青田县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势,负重拼搏,高起点引领经济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书写出了令人叹服的精彩华章。
乡镇财政由“100%负债”到“零负债”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青田,由于受县情的制约,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以往,该县的财力相当的薄弱,曾是我省8个贫困县之一,直到1997年,该县才实现基本脱贫。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与各地一样,青田县的各乡镇上项目、求发展的步子加快。由于在扶贫建校、改造农田设施以及农村机耕路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全县乡(镇)政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债务。
不从源头上对乡镇财政的负债进行消化和控制,不仅会给青田县财政带来巨大风险,而且极易损害政府形象。
2004年9月,青田县政府出台文件,撤销了原先设在乡镇的9个国有营运公司,彻底切断可能负债的源头,打出了控制化解乡镇负债的第一拳。同时对公司原有的负债进行清算,通过清算将债权债务划归所在的乡镇政府,由县财政帮助逐年进行消化。
“组合拳”也开始相继出击。2005年,建立了青田县乡镇财政管理中心,撤销了全县乡镇政府的176个账户,实行“乡财县管”,把乡镇财政收支集中到县里的乡财中心进行核算监管,改变了原来乡镇各自核算现状。2006年,又制定了乡镇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要求项目确定后,实施主体由乡镇政府转变成为县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把负债归属到政府部门管理。同时,实行乡镇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所有乡镇政府性投资建设的项目,须先报县政府许可并经财政部门审核建设资金来源后,才可报县发改局审批立项。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消化(债务)”,果然收到奇效。2006年底,在全县投资项目增加、发展速度不减的情况下,全县31个乡镇和1个管委会全部化解了历年旧债,并略有节余。
青田县成功实现乡镇财政的“零负债”,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和充分肯定。
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说,确保乡镇财政“零负债”的一系列举措,不是为了“收权”,而是为了更加科学统筹乡镇基本建设,统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并通过乡镇职能转变,使乡镇干部从资金的困扰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青田县在保证民生支出的同时,坚持“创新机制,切实加强财政监管”带来的明显变化。
县委副书记、县长邝平正说,实行“乡财县管”后,基层农村的项目建设和为民办实事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农民享受到的实惠更多了。由于长效机制的建立,今后几年,乡镇财政肯定不会再出现负债情况。
近年来,青田县财政收入增势强劲,财力逐年提升。2002年至2007年,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3.41%。在最近不到10年的时间内,青田全县财政总收入增长了近10倍,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在理清发展思路中做大财政“蛋糕”
近年来,青田县紧扣发展主题,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培育地方税源,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滩坑移民工作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初步显现。
“财政实力的增强,既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不懈推进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财税政策不断优化和依法征管措施落实到位带来的可喜成果。”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这样解读该县财政增长迅速的原因。
近年来,为了持续壮大财政实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该县不断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依托华侨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深入实施“接轨温州,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发展战略。
一手抓滩坑水电站移民,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青田县力图在丽水九县(市、区)中,实现率先发展。
强工兴县,就是侨乡青田实现率先发展所走的一条成功之路。
青田县工业的发展空间狭小,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要发展工业经济,无疑是件“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大难事。
负重拼搏,迎难而上。该县针对地域空间狭小的“硬伤”,立足自身挖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做“盘整空间”的文章。
一方面,积极实施“工业西进”战略,大力推进油竹田步土羊区块、船寮、海口等地工业园区建设,新开辟出3000多亩工业用地,为新一轮“筑巢引凤”留足空间。
另一方面,整合资源要素,提高共享率。在工业发展的“小空间”里打造“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全新大工业格局。皮革、机械电器等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此外,该县还以“专、精、特、新”为主导,加快“腾笼换鸟”,让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撑杆跳”式发展。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外力促进大发展”。近年来,青田县还充分利用与温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大力推进全方位接轨温州,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纳入温州都市圈。吸引温州的资金流、人流、物流,营造与温州的“同城效应”。据统计,近年来青田累计引进的500多家企业中,85%以上都来自温州。该县来自温州的企业创造的产值,占了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
强工兴县,使侨乡青田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县的经济综合实力从丽水市9县(市、区)的中游一举跃居首位。2007年,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8.9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0.6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参评的2008个县(市)中跃升到第221位。
把关注民生作为财政倾斜的第一选择
“财政是人民的财政,财政必须切实关注民生。”这是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经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青田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交了一份万众瞩目、温情四溢的民生报告单。
称它是万众瞩目、温情四溢,不仅是因为该县在肩负着动迁安置滩坑移民的重任下,依然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现了有质量的发展。更主要的是,青田县在当年新增的1.5亿元财政收入中,拿出1.21亿元用于民生民计,占该县新增财政收入的81%。
一个在全省属于欠发达的县,将一年中新增财力的八成用于民生,浙江省财政厅领导盛赞其关注民生度名列全省前茅。此举同时也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
侨乡百姓纷纷夸赞该县的财政是“阳光财政”、“民生财政”。
早在2007年年初,青田县就明确提出,要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三农”、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扶持欠发达山区,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并表示要抓好“十大民生工程”。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该县坚持“让全县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的理念,在年初的财政预算中,就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加大对教育投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份引人注目的公共财政“民生清单”跃然而出。
“民生财政”最大受益者无异是广大侨乡的农民。2007年,该县围绕新农村建设,一是安排1000万元建设资金,进一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启动8个示范村、20个整治村建设。二是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实施海溪、汤垟、仁庄自来水项目,以及50个村农民饮用水项目,解决5万人安全饮用水问题。三是投入2500多万元资金,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加快船寮港、祯埠港等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四是筹集1.1亿元资金,继续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改造路基174.1公里,硬化路面191.1公里。五是安排资金1000万元,加快10户以下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工作,积极推进下山脱贫、异地脱贫步伐。六是抓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通120个偏远山村的有线电视,解决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七是安排资金100多万元,招聘一批素质高的大学生充实村级组织。
其次,教育也当之无愧地成了新增财力所倾斜投入的重点。该县筹措校建资金4000万元,新建校舍4万平方米,创建省级教育强县。2007年,财政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扩大学生营养餐受益面,提高标准,为困难寄宿学生提供每周5天15餐免费营养餐。
此外,还构建城乡健康安全防护网。继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健全疾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能力。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完善制度,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新增财力可用的钱是有限的,可政府的关怀之情无限。该县还把有限的钱用到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上。城镇每人每月从205元提高到248元,农村每人每月从125元提高到150元,同时千方百计提高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水平。
政府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解决城镇居民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等方面。完成300套经济适用房,再开工建设1100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努力确保困难群体居有其所。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充实慈善基金,增强慈善事业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帮贫济困的职能作用……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包含着青田县委、县政府对民生民计的关爱之情,体现着这样一个欠发达县党委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政绩观,诠释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休戚相关的鱼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