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这样的“文化圣人”?最简陋图书馆的图片在网上流传后,不少人为之感动,并纷纷前往捐书。更多的人则将信将疑,还有人疑为精神病。
正巧,克拉玛依日报记者刘红艳、江池前去进行了“真相”调查,我们联系上了刘红艳,她的讲述,让濮湖南的光环少了不少,但也更真实:
这个“图书馆”与其说这是一间房子,不如说是一个柴棚。墙体裂缝,四处漏风,两扇窗户都没有玻璃,只是用塑料薄膜蒙了一下。
书架上的图书满是厚厚的灰尘。虽然从书架上贴的标签上记者可以看出图书经过了简单的分类,但书册摆放得并不齐整。
据濮湖南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他已有各种图书2万册。前几天,克拉玛依六中一个叫“手牵手心连心”的团体还给他送来了十箱约1500册书籍。除外,大部分的书都是他以每公斤1元或7毛不等的价格收购来的。
虽然濮湖南提供了借阅记录,但书在被借阅时,都收了押金。比如标价9元钱的书,他就收9元,借阅者归还时就退7元。濮湖南自己说,这叫“以文养文”。
濮湖南摆放旧书破屋的外墙上,挂着的白条幅上写着“图书馆”和“茅以升题”七个字。濮湖南说,其实当时是茅老知道他在为李俨写年谱,听他说李俨有办个图书馆的愿望,在他的恳求下,题写了“乐知图书馆”(李俨的字号为“乐知”)。“外墙上的招牌,是我想以茅老的题字作招牌,笔迹是我的。”
129团8连老职工、原连队统计杨泽海说,濮湖南神经很正常,就是人有些“逆反”。
在濮湖南那里,刘红艳看到了几封茅以升给他的来信,以及一些在外参加学术会后的信件、报纸、照片、学者名片,茅老的信寄出的时间是在1988年。濮湖南说,他把编写的李俨年谱的书稿,连同茅老题的字和写序一并寄给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一位名叫李迪的教授,请内蒙古师范大学为其出版成书。采访者看到了署名李迪的三封来信。信中称,寄来的稿件已经收到,但因其内容范围过窄,细节不够等原因,稿件不适宜发表。还建议他可以写写有关新疆少数民族的数学历史。
围绕濮湖南,照片的始发地、克拉玛依市“强市论坛”也是争议纷纷。有人认为他不是文化圣人,也不是深藏不露的学术大家,只是普通的靠出借书租书谋生的老人,令人失望。有人认为他只是最底层社会的一个不安于现状、有知识的小人物而已。也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书,一定不会用“图书馆”作为招牌。在许多人追求物欲的时候,一个小人物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对知识的向往,难道不值得我们感动吗?
一位近日去老人那里捐了书的网友的话,表明了大多数人在面对濮湖南的是非的态度:今天“瑞虎连”和“手拉手”(两个网络组织的名字)去了五五,对于那位老人,我想说两句!正如我瑞虎连队员所说,他就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而且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人!
(本报记者 沈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