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他让“嫦娥”奔向月球
· 思淇:表里如一的世界旅游大使赛冠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随着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并进入地球预定轨道,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他让“嫦娥”奔向月球
■本报通讯员 王建柱
  2008年2月21日,元宵节。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首次与月食会面。上午8时43分,“嫦娥一号”在经受零下100多摄氏度的严寒考验近4个小时后,成功飞出阴影区。而在万家团聚的除夕之夜,“嫦娥一号”第一次传回其搭载的曲目《春节序曲》,向全国人民拜年。听到这些新闻,欧阳自远十分激动。

  “嫦娥工程”令世人瞩目。随着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并进入地球预定轨道,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探月是他儿时的梦想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在江西古城吉安。

  他的降生让从事医务工作的父母欣喜不已。他父亲乐观地认为,这一下自己的事业终于后继有人了。然而,聪明伶俐的小自远却对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母亲讲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后,他常常会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津津有味地冥想着其中的奥秘:太阳为什么能长久不息地照射大地?月亮为何如此晶莹……

  “一天,舅父在念书时刚好念到‘有朋自远方来’。后来舅父说这个孩子出生时是难产,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吧?于是,我的名字就叫作欧阳自远了。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我研究的陨石来自遥远的太空,后来研究的宇宙尘、月球的岩石,也都来自遥远的太空,乃至今天成为探月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我真很难想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安排,是一种天缘巧合吧。”欧阳自远风趣地回忆说。

  欧阳自远小时候就常常迷恋天空中的各种现象,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国家急需大量矿产资源方面的人才,因此他没有选择喜爱的天文学,而是报考了地质矿产专业——去找矿!因为学习刻苦,他还当选为全国的“三好学生”,接受了郭沫若的嘉奖。

  1952年,欧阳自远将自己的第一志愿改成了北京地质学院。他立志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唤醒祖国的地下宝藏,为国家建设服务。

  1957年初,国家第一次招考研究生,22岁的欧阳自远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主要研究长江中下游的铜矿和铁矿的成因。他们每人带着一壶水、两个馒头开始了辛苦的作业,每天下坑道,观察、描述、采样,在一个又一个巷道内提取样品、拍照,还要背一大堆石头上来。回北京的时候,欧阳自远足足运了十几箱石头。

  由于杰出的科研能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欧阳自远在读完研究生后,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调去当了学术秘书,并着手从事核物理方面的研究。这期间,他撰写了几篇学术论文,其结论与侯所长的“地球上所有重要矿产都是由重原子核的裂变而形成的”观点不一致。当时他心里虽有些忐忑不安,但他还是在侯所长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侯所长当即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使他深受鼓舞。欧阳自远回忆说:“1963年我发表了《核转变能与地球物理的演化》一文,推测在18亿年到20亿年前,自然界可能形成了天然核反应堆。后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在非洲的加蓬共和国发现了这种现象,侯教授知道后特别高兴。”

  虽然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有所建树,但欧阳自远并不以此满足,他还是放不下自己所钟爱的天文学。

  “这辈子内心所承受的最大震撼,就是前苏联的卫星上天。”这成了欧阳自远从地质研究领域跨入陨石、宇宙尘研究领域的直接动因。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轰动了全世界。欧阳自远也生平第一次感到巨大的心灵震撼。他想“跳”出地球,站在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研究地球。于是他向侯教授提出研究天体,侯教授对他的这种热情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欧阳自远开始了知识的储备,他凭着一股钻劲,自学了天文学、陨石学和空间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四处寻找天上掉下来的石头。

  1960年,在内蒙古境内掉下了一块陨石,“当时还以为是别人的武器,后来我确认是地球外面的石头!”欧阳自远就从那块石头做起。“那是一块石陨石,速度极快,那个大火球轰隆隆地撞到地球上,其实重量还不到一公斤,但过程却惊心动魄。”

  也就是从这时起,欧阳自远开始对陨石进行系统的研究。1976年3月,在吉林省境内下了一场陨石雨,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7吨。当年9月13日,他又听说在云南有几条火龙从天而降,火龙穿越了两个省,他立即组织了13支队伍去寻找、考察,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与月球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与月球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那次是“陨石”牵的线。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代表卡特总统送给中国领导人一件礼物——仅一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登月时采集的。它被浇铸在一块有机玻璃内。那时研究天体岩石的科学家还非常少,陨石的身份密码该如何破解呢?远在贵州的欧阳自远被推荐来破解陨石密码。那时,欧阳自远的陨石研究已小有成就。欧阳自远后来说:“美国去过6次月球,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个地方?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为研究,另外那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让我们的人民也能亲眼看一看月球的一部分。”他说:“仅研究这0.5克石头,我们就组织了全国十几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破解了陨石中包含的物质元素隐藏的所有身份密码。这次研究,我们共发表了40篇相关文章,最终确认这块石头就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这块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如果说,多年点点滴滴科学乳汁的汲取,使欧阳自远得以在丝丝缕缕的思维中抽象出精华,那么,多年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则是其今日铸造独特的中国探月工程科学目标的基石。1994年,欧阳自远首次提出要开展探月工程项目,并对此进行积极宣传。他说:“希望‘嫦娥一号’工程能尽快得到国家批准并顺利进行。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已经过去了35年,现在,他们又计划在2015年重新载人登月,欧洲空间局宣布2020年实施载人登月。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加速这方面的研究,为中国人争口气。”

  让月球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翻读欧阳自远的科研生涯,不难发现:干不完的活、停不下来的思维是他所诠释出来的人生。人生因追求而充实——4年的大学生活和3年的研究生阅历,不但积淀了欧阳自远的知识根基,也更加拓展了他思维的触角与布局,使他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得以笑傲天体间。在天体化学与地球科学领域,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198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巨著《天体化学》,在国际天体化学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从而创立了我国天体化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国际同行评价说:“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部著作是独一无二的。”1991年,这部《天体化学》荣获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欧阳自远始终关注着国际上有关探月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一直从事着对陨石、宇宙尘埃以及月球岩石的研究。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尽可能多地了解认识月球、火星和太阳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准备和积累,他才有可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提出一个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发展思路的目标。在亲身经过了从科学目标的确定到工程立项将近10年的准备之后,欧阳自远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他认为,这是历史给他的一个机遇。因为对月球和火星的探测,人类只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这个历史的责任很自然地就落到了地球科学家的肩上。欧阳自远激动地说:“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既感到欣慰,也感到幸运。有的科学家为此奋斗了一辈子都没能实现这个梦想啊。”

  谈到对月球的探测,欧阳自远显得有些兴奋。他说:“地球是我们的摇篮,我们人类是地球的守护神。然而,我们中国却一次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摇篮。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门槛是月球,探月也是从另一视角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欧阳自远说,探月工程意义重大。过去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很多岩石和矿物的成分与结构跟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是一样的。月球上玄武岩的分布区域大概有我们中国面积那么大,厚度达一两公里厚。玄武岩中含有一种矿物叫钛铁矿,占玄武岩里的20%以上,比我们国家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中含有的钛还要丰富。月球蕴藏有非常丰富的铀、稀土、磷、钾等资源,可以作为地球的资源储备库,是非常有意义的。

  月球土壤里含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可能至少解决我们人类上万年的能源需求。土壤层里含有一种同位素叫“氦3”,它主要是来自于太阳风,地球上是非常缺乏的。“氦3”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廉价的核聚变发电燃料,100吨“氦3”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电力需求,10吨“氦3”所发的电,就可满足我国一年的用电量。探明月球上“氦3”的储量和分布,对未来能源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欧阳自远说,月球上有特殊的空间环境资源:超高真空、无大气活动、低磁场、地质构造稳定、弱重力、无污染、宇宙射线丰富。我们可以利用其特殊的空间环境,建立精度高、造价低、运行与维护费用低的天文观测站与研究基地;也是环境监测和军事战略意义的制高点。

  欧阳自远制定了一个简洁的探月计划。“目前我国将要实现的月球探测阶段,分绕、落、回3期。”欧阳自远口中的探测阶段恰恰就是“不载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将向月球发射一个卫星,全面、系统、整体性地探测月球;在摸清月球“家底”后,再发射着陆器降落到一个区域,精细地探测一个地方;第3期则是把月球样品采回地球来。“绕月探测工程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40多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共作过80多次月球探测,其成功率仅有一半。我们会吸取和总结别国的经验,尽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探月工程进行下去!”对此,他充满了信心。

  为科学甘当“孺子牛”

  的确,欧阳自远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3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8部饱含其智慧结晶的专著、11部融入其思想体系的主编专著以及上百篇科普作品,这些,都无疑为他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然而,他却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他说,搞科研,可能是命运对我的安排,我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年轻时,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在家里也不得休息,有时凌晨两三点钟才躺下。他说:“那时全凭着年轻,精力充沛。”欧阳自远回忆起了两次核爆炸期间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因为两次核试验是间断进行的,我很少能顾及家里。常常是在爆炸现场进行调查,回到北京马上做总结,然后再到野外去验证,工作量大,环境也异常艰苦。当时绝对保密,禁止一切书信来往。记得有好几年的春节我都是在戈壁滩上度过的,家里人只知道我到外地去工作,但在哪儿工作、到底是干什么,他们不知道。后来家里人隐约猜到了,因为我每次探亲都带回新疆的葡萄干。有一次一进家门,孩子看到是个生人,连忙叫我爱人‘妈妈,有位叔叔来了……’,让我爱人哭笑不得。那个年代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总想为国家多作点贡献,很少考虑过什么个人名利。”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响应党中央“建设三线”的号召,从北京迁到了贵阳,欧阳自远在贵阳一干就是38年。直到1991年,中科院任命他兼任中科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局局长时,他还向组织提出,虽调回北京,但暂不搬家、不迁回户口。欧阳自远深深地眷恋着贵州这块土地。他说:“我工作和生活最艰难的时期是在贵州,所取得的点滴成就都与贵州相连,对第二个故乡我已有了深厚的感情。”

  欧阳自远在学术上可谓功成名就,著作等身。这些年,国内外很多单位都向他发出邀请,而且待遇都很高,这些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他说:“我还是留在国内踏踏实实地搞点学问,追求一些新的发现,尽量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

  如今,72岁的欧阳自远正在以不倦的脚步,续写着科学人生的新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他让“嫦娥”奔向月球 ■本报通讯员 王建柱 2008-2-29 48256F32002924A648257380001DC78E[A5-王建柱≈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