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地图背后的故事
· 吴宝炎和他的莲花落“三部曲”
· 古运河畔闹元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去年出版的《杭州市古旧地图集》,非常引人注目,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图就来自地图爱好者的藏品。今年,有关方面计划出版《浙江省古旧地图集》,地图爱好者们又纷纷献宝。
地图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竺大文
  地图人人都看,说它是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可能也不为过。据说,光杭州市区图,去年就发行了30多个版本。一般的情况下,不是要找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很少想到要去打开地图。而我们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却以翻阅地图为人生中的一大乐事。不仅看得仔细,还收藏了各式各样有趣的地图。

  藏 图

  杨彬庸和测绘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在野外从事过勘测,也在测绘管理部门工作过,现在做的是测绘方面的报道。他说,测绘的主要成果就是地图,因此,他看地图的感受和一般人看地图多少有些不同。他了解其中的辛苦、技术和历史。

  不过,直到最近几年,他才有意识地去收集一些地图。他参加了几次本地地图收藏者的聚会,发现这些业余爱好者手里的地图,品种之丰富,让他这个专业人士也暗暗吃惊。他后来了解到,全国涉猎地图收藏的有数万人,杭州恰恰是这方面收藏者的大本营之一。

  在这个圈子里,董正泉的名气很大,不仅因为他收藏多,更因为他热心张罗与地图收藏有关的事儿。他的名片上印着“浙江省收藏协会地图专业委员会主任”。这个不大不小的“官衔”,占据了他许多的业余时间。至少,两个月一次的聚会和会刊是少不了的。

  说起兴趣的产生,董正泉说, 20多年前,在机关工作的他常常去外地出差,每到一地,免不了要买张地图。尽管现在看,都是些普通的旅游图,但积累得多了,他感觉到了其中的趣味,动起了收藏的念头。现在,他收集的地图有7000多册,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老地图。

  在董正泉的眼中,平时翻阅地图,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体味文化变迁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地图,留下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痕迹,如果在翻阅地图时有所发现,更会让他兴奋不已。

  比如,他在一张江西泰和土壤图上,发现一个叫浙大码头的地名。在不久前的浙江大学建校纪念活动里,他得知,抗战时浙大南迁,曾经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学期。当时学生们分散住在当地的农家,靠摆渡来往,这个地名显然就是那时留下的。这张地图的出版已经在抗战胜利数年之后,证明至少到那个时候,当地人还保留着这份记忆。

  董正泉说,杭州有不少藏家,且各有所长,像章鑫海,以收集浙江各地地图为主,如果你要在浙江找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小地方,他或许马上能告诉你线路图;赵大川收集旧地图,据说他手上有些很珍贵的版本;毛元元专门收藏跟旅游有关的地图;赵仪则收藏跟杭州历史有关的地图……

  去年出版的《杭州市古旧地图集》,非常引人注目,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图就来自这些爱好者的藏品。今年,有关方面计划出版《浙江省古旧地图集》,这些爱好者又纷纷献宝。

  事实上,这些年,在市场上,古旧地图的价值一直在上涨。一张地图拍出上百万元也不稀奇。而像杨彬庸这样的专业人士,对于地图又有着自己的眼光。他认为,收藏地图最好有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辨别地图的价值。

  他拿自己收藏到的一幅《余姚县境经纬度分开方积里图》举例。杨彬庸初次知道有这张图,还是在参与编写《浙江测绘志》的时候。历史资料上说,咸丰年间,海上屡遭侵袭,于是要求东南沿海省份各州县,绘制精确的地图。浙江省有二十六州县先后开展测绘,而这幅图是率先完成的。

  黄宗羲的七代孙黄瑶当时住在余姚县,精于数学,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地官员就举荐把这个差事托付给他。他自己动手制作了地平经纬仪、全圆仪、半圆仪、象限矩度仪等仪器,用了5个多月时间,绘制成了这幅图。这张地图的比例尺非常准确,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没有多少误差。这张图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并作为各地绘制地图的样板,应该说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杨彬庸在编志期间,曾经去访问黄的后人,但也没能找到这张图。

  没想到,在本地爱好者组织的交流拍卖会上,他发现了这张地图。因为看上去比较破旧,没有人关注。几经讨价还价,他用不到1千元的价格买下,再用1千元裱了,成了镇宅之宝。杨彬庸说,这张图的价格是另外一回事,其中包含的文化韵味对他来说,是一般的地图没法比的,而要不是有了编志的那段经历,恐怕也会看走眼吧。

  绘 图

  和收藏地图的人聊过,不免好奇心起,又来到浙江省测绘局,想看看绘制地图的人,和地图是怎样被绘制出来的。

  国土测绘和技术监管处副处长花存宏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哈哈大笑,他说,测绘工作,很单调,很枯燥,没什么故事的。高考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老师见他静得下心,就给报了制图专业,大学毕业,同学们都琢磨着最好能改个行当。不过,他说,地图确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图传达的信息远远不止指路那么简单,人类信息的80%,都可以通过地图表现出来。

  他拿出今年1月刚刚出版的《浙江省地图集》,这本地图集就不仅仅是政区图了,里面有自然资源图、社会经济图等专题地图52幅,但凡想得到的类别基本都有了。看了这本地图集,浙江省的情况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负责测绘成果和地图管理的徐韬处长说,标准八开本这样大小的省级综合地图集,浙江还是第一次出,在全国也不多见。《图集》汇集了专题地图52幅,普通地理图79幅,城区图74幅,彩色图片350帧,简介共约20万字,地名索引5000余条。采用157克进口亚粉纸四色印刷,锁线胶装,非常考究,是当前地图水平的一个反映吧。

  说到地图收藏,他们两位都说,既然在测绘局工作,或多或少都会收藏一些。测绘局也有资料馆,不过,这里符合爱好者标准的那种宝贝倒是不多。一来测绘局上世纪70年代才成立,除了从地质厅等接收了一些地图,珍贵的老地图并不多。二来这里收藏的主要是各种测绘资料,而不是地图出版物。

  从国家标准来说,测绘人员要做的是1比1万的原始图。比如,浙江省被分成4000多幅图。第一次完整的测绘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的。杨彬庸说,他就是那个时候被招工,成了测绘队中的一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测绘才告完成。当然,之后他们仍然要不停地在各地勘测,以及时反映各种变化。

  徐处长在野外工作过很长时间。那个时候,他才20来岁。他说,测绘基本靠自行车和走路,要翻山越岭,仪器很重,住宿就在当地老百姓家里。除了地理测绘,还要和当地各部门核实,标注准确的地名。1比1万,意味着连每块田里种的是什么庄稼都要标示出来。

  他说,现在测绘局仍然有近400人的队伍,奔波在全省各地。当然,技术手段大大进步了。中国传统的绘制地图方式是“计里画方”。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我们现在看到许多画着形象的山川河流的地图基本是这一类。

  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唐代贾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这个方法的缺陷是无法解决地球是圆的问题。直到明代,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绘图术,才逐渐明确了现代的经纬度概念。

  现在,在测绘中,像卫星遥感、GPS等技术大大减轻了野外的工作量,而后期绘制全部依靠电脑进行。《浙江省地图集》用19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玩 图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的指南。

  确实,收藏地图,和收藏古玩一类有着很大的不同。地图本身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东西。正因为这样,地图收藏者、爱好者往往有各自巧用地图的故事,或者说他们都是地图的玩家吧。

  比如谭启晓吧,他收集的地图很多,但没有超过50元的,有的甚至还是复制品。在他眼中,地图就是拿来用的,他喜欢对地图分析分析,从中看出些别人看不出的端倪来。有朋友要出远门,他会帮着画一张简明清晰的路线图。

  他原来是铁路设计院的工程师,就对地图上的铁路线特别感兴趣。他从1892和1909年的杭州地图的交叉对比中,发现了当时城内外有2条不同的铁路。他由此手绘了江墅铁路初期路径图。当年孙中山正是从这条铁路线抵达拱宸桥的。他把这张图提供给有关部门,建议将其遗址作为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他无意中看见社区的地图有许多纰漏,有的人行天桥漏画了,有的消防栓位置和数量不准确,有的建筑物已经改了绿地……他就自己花时间找来相关地图,加上实地测量,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1:1400的比例,画了一张新图。而且,这图挂在墙上指北的方向和实际方向一致,看得一清二楚。

  当然,说到玩,更时髦的是玩电子地图、网络地图了。蒋荣是地图收藏圈里的新人。他说,电子地图可以给你纸质地图很难给你的大比例尺,往往还是实景的。比如,你能找到美国每个县的高清晰地图,能找到日本每个市町村的每个屋顶,而这只要动动鼠标可以了。甚至,你在手机上点一下,就能找到在纸质地图上永远不可能标出来的小店。

  在网络上的相关论坛里,我们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讨论。城市猎人、睿图、城记、活图,一大批电子地图网站相继诞生,桌面地图层出不穷。像知名的“丁丁”地图,用户已经能在MSN上和手机上使用,用户可以在丁丁地图社区里进行交流、问路、拼车。要是不知道路怎么走,问一下“丁丁”,几分钟就会给你一个答案。

  至于最热门的还是google earth这个用卫星图拼接起来的网络电子地图。每个使用者都可以在地图上作出自己的标记,加上评注,附上照片,比如“武林门”、“雷峰塔”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经纬度,软件立即就带你到这个点,还能让你看看周围的景观。这张地图,最终成为了全体参与者合力经营的产物。

  小冯是论坛上的活跃人物。他说,电子地图有许多玩法,刚开始上手的时候,肯定感到很新鲜,先找找自己家,或者熟悉的建筑物,把他们标出来。以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做一系列的标记,比如,你可以把所有的受联合国遗产保护的风景区都标出来,打包放在网上给大家下载。当然,这算比较没创意的了。你甚至可以把热门电视剧《越狱》里的逃跑线路勾画出来,给粉丝们参考;也可以花大力气寻找地图上疑似陨石坑的地方,一一标记,然后自己或者邀请附近的网友去一探究竟。

  事实上,我们可以在网上不断看到网友传送上的各种各样的标志和线路图。类似的这种地图,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到互动的变化,又会让我们想起遥远的祖先。某种程度上,我们好像回到了地图刚刚发明出来的时候,那时,先人们在第一张地图上,也是这样指指画画的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地图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竺大文 2008-2-22 48256F32002924A6482573ED00087F31[A1-竺大文≈B1-竺大文];浙江日报000132008-02-2200007;浙江日报000132008-02-2200006;浙江日报000132008-02-22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