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圆明园,已与历史上的圆明园成为两个概念。”谢辰生表示:历史上圆明园曾是我国古典建筑的辉煌之作,但被帝国主义焚毁;今天的圆明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园林艺术的科研遗址。
基于这样的二分法,谢辰生认为:“不论任何行为,都必须服从于如今的圆明园的两个功能:教育与科学研究。”
而在此之前,在大火之后,我们对于圆明园的定位一直在变,对保护方案的求解也因此一直在变。
最早在清朝,第一次给出的答案是修复。“火烧圆明园”后,1873年,为迎接慈禧40岁生日,同治帝调查发现尚存13处完整景观,两年间修复了正大光明殿等20余处景观。所以,1895年,康有为游园仍见“尚有无数亭殿……”
当时,圆明园稍复元气。但晚清积贫积弱,1900年八国联军再占北京,清朝的败兵、太监及地痞流氓,大肆进园劫掠,百年古树也烧炭售卖……
第三波劫难,是在北洋政府时,圆明园被定性为采石场,石料一拉十几年!
上世纪初,农民开始迁入。王道成说:“园内230处山丘80余座被挖,河湖大多被填成稻田。园内曾有农业人口2000多人,14家单位,正大光明殿也成了垃圾站……”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圆明园才开始了真正的保护,国家一再颁布法令投入巨资。然而,定位也是逐步完善的——从明确规划为遗址公园,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