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文汇报》消息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
数据显示,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8.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4%,增幅比上年末高0.6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
有专家认为,货币投放量持续增长,有居民储蓄意愿增强的因素。近期资本市场乏力,不少资金回流。大量货币囤积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市场利率也相对较低,对实体经济和物价的影响较小。由于新增货币投放方式并不是以消费提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对宏观调控的压力也继续增大。
据统计,1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2%,增幅比上年末低0.9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244亿元,同比少增2400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68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减少2302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898亿元。
专家认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加强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迫使当前商业银行系统处于惜贷状态,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证券买卖、对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渠道,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事实上,正是贸易顺差、套汇热钱使得外汇占款维持高速度的增长,从而构成了我国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主要原因。
如今,面对目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要将外向型经济转化成以消费拉动的更良性增长的内需型经济,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宏观调控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同时,从M1增幅放缓的趋势来看,从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已开始显现,只是带来一个比较大的副作用就是会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半年的加速升值压力加大。再加上国内CPI上涨的压力,如果加息,势必导致升值更快。
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还需要贸易等多种手段配合。据称1月份对外出口已经开始减少,许多产品都停在港口,产生的外汇占款也开始减少,这将有助于缓解国内的商品供应不足和外汇占款过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