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汉语拼音强势崛起
“提笔忘字”正成为新时期“新病症”
· 汉语拼音命运50年
· 推行汉语拼音
促进文化创新
· 政府高层决策  
多种拼音方案交错使用乱象终结
· 一次方向重立
拼音方案作为文字辅助工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政府高层决策  
多种拼音方案交错使用乱象终结

  事实上,1958年拍板的汉语拼音方案,早在1949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当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时,开国典礼刚刚过去没几天。3年后,这个民间团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机构,定名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一个政权刚建立就成立文字的改革机构,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已经退休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陈章太回忆。

  1956年,陈章太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旁观了当时汉语改革的一场热闹。

  此时,关于文字改革的争论已经进行了5年多。其中最根本的争论是,要不要用拼音文字直接取代汉字。

  不过,陈章太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最终倾向于采用稳妥的方式,即在简化汉字的同时,创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辅助。

  究竟采用哪种拼音方案,成为争论焦点。

  各种拼音方案层出不穷。一份统计显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拼音方案共有1000多种。

  转折发生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前后。陈章太回忆,当会议开到一半时,正在复旦大学教书的经济学教授周有光,被点名调到北京。会上及会后有关场合,他“侃侃而谈,论证严密”,最终说服了相关领导人。

  政府高层的决定,迅速平息了各种不同意见。当陈章太刚刚进入语言研究领域时,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通过《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至此,中国历史上多种拼音方案交错使用的乱象,面临终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政府高层决策  
多种拼音方案交错使用乱象终结
2008-2-13 浙江日报000102008-02-13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