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乱象中,冯志伟完成了自己的基础教育。1945年,他进入小学,被规定学习注音字母方案。
冯志伟记得,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不久,便风行全国,他自己也很快舍弃了用注音字母拼写的习惯。
不过,与周围其他人相比,冯志伟并不是最狂热的一个。他有许多同学,当时便开始用拼音记日记。不过他没有这么做,他担心这种不区分同音词的日记“以后自己看不懂”。
尽管1958年周恩来在宣布《汉语拼音方案》时,曾经表示,汉字是否会被字母代替“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新中国成立初开始的汉字拼音化倾向,仍然是一种潮流。在许多人心中,汉语拼音最终的发展方向,将是字母文字。
由于汉语拼音方案还不具备作为文字的资格,当时,相关部门曾组织专家继续研究。据回忆,这个研究的最终结果,是编制了一套只在内部发行过的《定型化汉语拼音词典》,通过复杂的方式,使拼音具备了文字的基本形态。
不过,这套汉字方案并未公布。
而陈章太又一次出现在语言文字改革的热闹里。不过这一次,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推动者。
1983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与吕叔湘商量,点名将陈章太从社科院调进文字改革委员会,让他将这个几乎处于瘫痪的机构重新运转起来。
摆在陈章太面前的事情,就是如何对待汉语字母化的历史思潮。当时,“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言论,仍有许多人信奉和坚持。曾经激进地主张汉语拼音化的胡乔木,态度发生了变化。陈章太记得他曾与自己谈话,指出汉语拼音化是“长期而复杂的问题”,不可急于求成。陈章太曾在胡的讲话稿中添入“循序渐进”的词句,胡在旁边批注:“很好。”
在这种背景下,1986年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大会”,成为重新确立文字改革方向的重要会议。
这时候,“文字改革委员会”已更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改革”的色彩已经淡化。陈章太回忆,这次会议之前,关于拼音方案如何对待,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是重新确立“汉语拼音化”道路,另一种则认为,拼音已经没有太大用处,不需要多提。
两种意见都没有被采纳。最终,这次会议没有提“汉语拼音化”的问题,只是对拼音方案作了“继续推行”、“扩大应用范围”、“研究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等决定。
“这实际上是不再提汉语拼音化了,将拼音方案作为文字辅助工具确立下来。”陈章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