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让孩子们充满快乐的“音乐摇篮”
· 剪纸人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孩子们充满快乐的“音乐摇篮”
■本报记者 刘一丁
  2008年1月16日,杭州飘着小雪。天目山路405号大门口,站着47岁的刘为明。他身后的15亩土地上,是不久前才落成的建筑物。这座13500平方米的建筑,即将成为我省第一个民办音乐教育机构——杭州天目艺术专修学校的新教学大楼。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刘为明的心似乎也在舞蹈。15年来,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正在通过不懈地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飞翔。

  曾经的学生民乐队拨动了刘为明的心弦,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里萌生。

  杭州市教工路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被冠上“天目琴行”的时候,是1992年的秋天。这里,曾经是杭州师范学院食堂的一间20多平方米的仓库。在这间仓库发生质变之前,刘为明的左胸佩戴着红色的校徽,证明他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教师。

  现在,刘为明已经成为杭州名人。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记录着这样的头衔: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侨联副主席、浙江天目琴行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钢琴调律师学会副会长。

  刘为明1961年出生在杭州西部天目山下一个叫昌化的小镇。不过,这位农民的儿子却在昌化镇中心小学念书时遇到了确定自己一生事业的好老师。在幼年刘为明的眼里,教授音乐课的班主任何育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什么乐器都会使用,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刘为明告诉记者,在何育民的启蒙下,自己迷上了音乐和乐器。何育民组办了小学学生乐队,刘为明被选中入队,并担任队长一职。那时,小伙伴们每天早晨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都要在何育民的指导下训练乐器,刘为明主攻二胡。天目山竹子丰富,他们的乐器大都采用山里的毛竹和小竹制作,土里土气,却能和谐共鸣。

  用自制的二胡,刘为明第一次学会了《东方红》的演奏。很快,他又学会了其他许多曲子。于是,这个由学生组成的乐队便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为闭塞的山乡农民送去美妙的声音。

  事实上,刘为明做梦都想拥有一把真正的二胡。然而,这个梦想直到高中毕业才变为现实。那天,他好不容易从父母那里获得10元钱。在供销社选购二胡时,兴奋的刘为明拉起了《喜送公粮》,引得店里的顾客和营业员大声喝彩。刘为明迅速付款,悄悄地离去,怀里揣着崭新的二胡,一把真正的二胡。

  回乡知青刘为明在悠扬的琴声中开始了他的人生。他先做农民,后来当上了代课老师,学着何育民当年的样子,在学校创办学生民乐队。没有经费,刘为明带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山砍竹子,他们因陋就简地自制出一批土乐器。虽然土,却是应有尽有:笛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跟着音乐老师刘为明,山里的孩子们乐开了怀。成年的刘为明感到,孩子们的爱好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孩子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为刘为明作证的正是他的学生民乐队。他们去临安县参加演出得到最高奖,县广播站甚至连续几天播放孩子们的演奏录音。

  刘为明肯定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与音乐和孩子们为伍。但命运早在他的小学时代似乎就已经有了安排。1982年,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招收第一届大学生时,昌化镇文化站站长和何育民都来鼓励刘为明前去应试。经过初试和复试,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第一届学生的名单中,有了来自山区的农家后代刘为明。

  4年的正规大学音乐系教育,刘为明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了质的飞跃。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爱才,派刘为明去沈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刘为明的眼界不断拓展。他看到整天被困在题海战术中的少年儿童脸上的迷惑,体态的疲乏,以及对欢乐的憧憬。显然,曾经的学生民乐队及时地拨动了刘为明的心弦。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里萌生。

  1992年9月,大学教师刘为明辞了职。他租下学院食堂的仓库,办起了琴行,计划依靠琴行的经济效益支撑孩子们的音乐世界。

  出生于天目山的刘为明,为他的琴行取名为“天目琴行”。

  与“钢琴王子”同台献艺,克莱德曼高兴地向杭州孩子竖起大拇指。

  刘为明的天目琴行悄悄地在西子湖畔开张了。20多平方米的小店被各种各样的乐器占据。白天,这里是店堂,夜里则成了天目艺校学生们的课堂。

  一名学钢琴的幼儿成为天目艺校的第一位学员。刘为明至今记得当年的情景:那孩子的父母几乎每天当“陪读”。没几天,他们带来了朋友以及朋友的孩子。犹如滚雪球似的,天目艺校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了近30名学习音乐的杭州孩子。

  这年岁末,天目艺校的学员们组织在一起,有了第一场属于自己的“新年音乐会”。从此,每年,甚至每月,天目艺校都会举办学员演出。孩子们的舞台不断扩大,他们正式开始以天目艺校的名义走进电视台演播厅、大学音乐厅、杭州剧院和浙江音乐厅。一批又一批热爱音乐的杭州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声乐、学器乐,像模像样地亮相在市民眼前。10多年间,天目艺校曾先后聘请了郎朗、李云迪、孔祥东和毛为蕙等国际著名音乐家为杭州孩子辅导。

  “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一直是刘为明崇敬的钢琴家。2000年夏天,当这位“钢琴王子”要来中国巡回演出的消息传到西子湖畔的时候,刘为明坐不住了。他立即通过省演出公司联系上克莱德曼的经纪人,提出在杭州承办专场演出。

  刘为明给法国人定的条件很有创意也挺“苛刻”。他要求克莱德曼改变原有的单独演出形式,与杭州孩子同台献艺。法国人点头了。刘为明交给克莱德曼两首乐谱《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的祖国》,法国人答应,一定尽快练习。

  事实上,那时的“钢琴王子”还从未有过与其他人或乐器同台演出的先例,更何况是一群孩子。人们都说,是刘为明的一片诚意打动了克莱德曼。

  一场大规模的选拔在杭州展开。各种乐器的演奏苗子全都挺起胸膛,接受挑选,孩子们的家长也被调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着这场杭州孩子与世界顶尖大师的同台对话。结果,20多位“小钢琴家”和20多位“小民乐演奏家”脱颖而出,登上了设在杭州体育馆的那座不同寻常的大舞台。

  这是2000年10月18日的往事了。不过,杭州体育馆工作人员依然还记得当时的盛况。5000多个座位的体育馆里,连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当克莱德曼的琴声与杭州孩子的琴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之际,全场掌声雷动,震耳欲聋。当时,唯一有幸操着三角钢琴的10岁小学生刘骋,清楚地看到“钢琴王子”朝着自己和小伙伴们,竖起了大拇指。

  克莱德曼显然被这次“意外”的成功鼓舞着。他激动地说:“很高兴与杭州的孩子一起演出,很高兴同中国的乐器相结合。”据说,从此以后,这位“钢琴王子”在他每年举办的“国乐天骄”音乐会上,都要邀请4位中国民乐演奏家,笛子、二胡、琵琶、古筝已经融入了克莱德曼的音乐中。

  其实,在与“钢琴王子”同台献艺之前,热爱音乐的杭州孩子已经谱写出辉煌的乐章了。

  那是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杭州太子湾公园,刘为明的天目琴行从北京、天津、上海和杭州等地调集来108架钢琴,在1997年6月27日下午一个指定的时刻同时进场。次日,天目艺校108名杭州孩子在这108架钢琴前成功地完成了“拥抱明珠——庆祝香港回归百架钢琴大联奏”。这次“最大规模的钢琴演奏会”被《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载入史册。杭州孩子有足够的理由为此而感到骄傲。

  在曾经颁发过诺贝尔和平奖的挪威奥斯陆大学礼堂,杭州孩子陶醉在音乐之中。

  刘为明告诉记者,他办天目艺校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欣赏者。当人们欣赏音乐时,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常常会有一种陶醉感。刘为明说,对孩子而言,出生之前便会对音乐有好感,出生后不断发展对音乐的喜好,3岁至4岁时就已初步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能使孩子享受一种深深的爱,使孩子的心情充满欢乐。众多专家指出,音乐所产生的欢乐情绪会促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能够调节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有利于孩子的记忆、理解、想像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负责天目艺校教务工作的盛宁,向记者介绍了阿特拉斯的多年研究结果。这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教授指出:学习弹乐器的人,由于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运动,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展。因为弹奏时,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体都必须处在协调一致的积极状态下,所以能训练孩子的思维和记忆,启发想像力与创造力。实验证明,学音乐的孩子学其他课程都比较快。

  盛宁告诉记者,尽管杭州各中小学校现在正值期末考试前的紧张学习阶段,但是还是有许多学生坚持定期前来艺校学习音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杭州第十三中学初一学生孙遥喻,在2006年获得浙江省优秀小作家称号,去年她还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拔得头筹。据了解,孙遥喻从小就在天目艺校学习电子琴。后来,老师发现了她的音乐才能,并建议她练习长笛。如今,这名初一女生的长笛吹奏十分动听。

  事实上,许多天目艺校的学员都有这样的体会:通过与音乐的亲密接触,自己的文化成绩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同时,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加深了。这些爱好音乐的孩子不仅影响了杭州的舞台,而且走出国门,在国外展示自己的才华。

  去年暑假,由20名杭州孩子组成的天目艺校室内乐团出访挪威,进行交流演出。他们用音乐将杭州与奥斯陆两个相距甚远的城市连在了一起。

  在奥斯陆,这些杭州孩子与挪威孩子一起练习,共同演出。那几天,每天都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挪威民俗博物馆、城市广场、奥斯陆市政厅等地都留下过杭州孩子流畅的琴声。2007年7月10日,刘骋、邓劭和他们的杭州小伙伴一起走进了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礼堂。这里,是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因为诺贝尔和平奖就曾在此颁发。这一天,杭州天目艺校室内乐团与奥斯陆青少年弦乐团在这个神圣的舞台上为和平、友谊和未来奏鸣。

  当时的情景至今荡漾在邓劭的脑海:“礼堂座无虚席,都是成年人,他们毫不吝啬地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太令人感动了。”记者了解到,这台音乐会先由中、挪两国孩子分别演奏。渐入佳境之后,两支乐团合二为一,演奏芬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的《欢乐》和根据中国二胡名曲改编的弦乐合奏曲《赛马》、《良宵》。庄严的大厅响起热烈的掌声,全体观众有节奏地为两国孩子的精彩表演喝彩,现场气氛达到最高潮。

  那一刻,来自西子湖畔的杭州孩子全都陶醉了,脸上淌着喜悦与激动的泪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让孩子们充满快乐的“音乐摇篮” ■本报记者 刘一丁 2008-1-25 48256F32002924A6482573D7001CE973[A1-刘一丁≈B1-杨新元] 2